第7部分(第2/4 頁)
格,測定他們在不同人格狀態時的腦波,用電腦分析腦波儀量度他們的“誘發波”(evoked potential)——指腦部對某些特定刺激(如閃光)做出反應時的腦波活動。這種“誘發波”每個人都不一樣,而且相當穩定,是客觀辨別張三李四的好方法。結果發現,同一個病人,在不同的人格狀態中,他們腦波的“誘發波”都不一樣。
研究人員另外以正常人做對照組,要他們“想象”自己變成另一個人,有不同的言行舉止、思維觀念等,然後測定其腦波,結果發現,正常人不管如何想象、偽裝,他們腦波中的“誘發波”都維持不變。
“精神衛生署”的研究人員因此認為,多重人格的症狀並非精心偽裝或刻意為之,而是人格的真正轉移,當他們由A人格變為B人格時,腦部活動也跟著發生有意義的變化,而且在不同的人格狀態中,其腦部處理知覺訊息的方式也可能不一樣。
另外,語言病理學家盧德羅(C。 Ludlow)也證實多重人格者在不同的人格狀態下,具有不同的聲音形態。對一般人來說,這種聲音形態是相當固定的,即使是經驗老到的演員,在改變腔調時,也無法改變他們的聲音形態。而且,多重人格者在言談、舉止、姿態等諸多方面改變的程度,也是任何演員都望塵莫及的。
心理學家蒲特南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比我們所願承認的更具有多重人格的傾向。他說這是一個“連續相”(continum)的問題,在此連續相的一端是白日夢者,另一端則是多重人格者,我們看過一些很情緒化、心境多變的人,他們的人格及心靈可以說有“中等程度”的多重性。而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譬如一個廣告公司的經理在公司裡擺著面孔訓人,但週末在海灘卻成為一個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而一個膽小如鼠的母親,在遇到危難時,卻成為奮不顧身保護兒女的勇士。我們在新的情境下經歷了新的角色,但事過境遷後我們可能說:“我無法相信我那時會那樣做”,我們無法將這個“新自我”整合入原有的自我形象裡。
多重人格者被視為病態,因為他們的多重自我彼此並不相互“認識”,治療的目標是以催眠術讓他們的不同人格“互相認識”,並幫助其核心人格(原有人格)將這些多重自我整合為一,而且要他們學習不必借“分裂”其內在的自我來面對外在的危機。克麗絲·薩依茲摩在治療後,認識了自己各種不同的人格,她說:“現在我看到她們都在我的心裡,這是一個控制的問題,我可以選擇而且成為我想做的人,其實我們都在下意識裡這樣做。現在我非常瞭解自己,也許比大多數人都更加了解自己。”
希臘先哲說:“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也許應該改成“認識你的多重自我”才更加貼切。很多具有創造才華的藝術家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歌德、莫泊桑等,都有過對自己想象中的另一個自我感到迷惑的經驗,也許多重自我(或人格)並不像一般所認為的那樣罕見,每個人在內心裡都存在著另一些想象的自我,只是程度有別而已。
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動物園裡的異色之夢
在夢裡,她聽到黑暗中傳來奇怪的聲音。附近的動物園管理員對她說:“那是動物交配的聲音。”然後,她看到……
23歲的R小姐,八個月來,經常出現心跳加快、呼吸窘迫、手心冒汗、失眠等所謂的“焦慮”症狀,因而到精神科求診。
她說她從日常生活裡找不到有什麼讓她焦慮的原因,只是有一點特別奇怪:每當要發作時,她腦中就會不意浮現自己與父親裸體相擁的影像,結果就產生上述的症狀。她拼命想“抹去”那個影像,但它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自動浮現。
在追述自己的過去時,R小姐說她小時候很喜歡父親,和父親很親密;但長大後卻變得討厭父親,並儘量避免跟他在一起。大約就在八個多月前,父親對她特別好,而且在她需要金錢時,適時地給她經濟幫助。但就在這段時間後,她就突然出現了上述症狀。
在數次心理面談後,R小姐說她現在才想起來,第一次的焦慮發作是在做了一個惡夢醒來之後出現的,那個夢魘剛好發生在與父親過從較密的那幾天。
她夢見自己深夜置身於動物園中,聽到黑暗中傳來奇怪的聲音。附近的動物園管理員對她說:“那是動物交配的聲音。”然後,她看到一頭灰色的大象躺在地上,當她更仔細看時,那頭大象將它的左後腿抬起又放下,似乎想站起來。
她在極度恐慌中從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