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方Zuo愛時,就不會有性無能的現象。
心理學家給他的處方相當簡單:更換臥室的桌布。結果,病人的性無能即不藥而癒,而且婚姻適應及其他行為也都獲得了改善。
解析:
有相當多的性功能失常是來自所謂的“行為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因為焦慮不安而產生無法勃起或早洩等現象。
本案例中的這位男士,他的症狀也屬“性行為焦慮”,只是原因比較特別,居然是來自臥室裡的桌布,而且自己不知道是桌布惹的禍。照理說,桌布是“外在威脅”,它所激起的情緒反應應該是“畏懼”,但在這個個案裡,因為他並不知道他“怕”的其實是桌布,於是在有著這種桌布的臥室裡要和太太行房時,就會產生“莫名的焦慮”,所以本案例應該是屬於“焦慮性精神官能症”。
弗洛伊德曾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所有焦慮的根源(就像本檔案中的那位精神科醫師所指出的),但從這個病例可知,當事者個人過去的其他經驗其實也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將所有“莫名的焦慮”都歸因於“難以查證”的俄狄浦斯情結,是一種削足適履的做法,好在現在也少有人做這種堅持。
根據行為主義的理論,患者在青年時代當場被捉姦而受毆辱的事件,曾讓他產生非常強烈的痛苦、恐懼、羞愧與焦慮反應,當時他所看到或聽到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連帶的“制約刺激物”(conditioned stimulus),和痛苦、恐懼、羞愧與焦慮等情緒反應產生“聯配關係”。病人在被毆辱後,呆呆地看著牆壁上的桌布,因此,桌布就成了“制約刺激物”,和“性焦慮”產生聯配關係。
患者現在雖然不虞再被捉姦,但桌布仍可能成為強烈的性焦慮反應的來源,交感神經的焦慮反應抑制了由副交感神經控制的###勃起,於是導致性無能。
在實驗室的“制約學習”實驗中,“制約刺激物”與焦慮反應通常需反覆進行始能建立聯配關係,但在現實生活裡,這種配對通常只出現一次,而且純屬巧合(如本案例裡的桌布與被毆辱的經驗),為什麼也會使患者在往後漫長的歲月裡,對中性的刺激物也產生焦慮反應呢?
晚近的行為主義者認為,這是因為可以減輕患者焦慮的“迴避行為”具有強化作用的關係,譬如本案例中的患者,雖不是在有著同樣桌布的房間內“反覆被捉姦”,但看到那種桌布即無法勃起以減輕焦慮的行為,卻在日常生活裡反覆出現,這種迴避行為正好可以強化他的症狀。
在精神官能症的成因方面,精神分析偏重於“內在威脅”,而行為主義則偏重於“外在威脅”,但嚴格說來,每一個外在威脅都會喚起我們過去在類似情境中的經驗,而又使它成為一種對內在安全的威脅;反之,內在安全的失去平衡,又通常是由外在情境的某種改變所誘發的。因此,在產生焦慮的結構上,若從這點來看,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重返床榻的丈夫亡靈
在夢中,她看到死去的丈夫來到她的床邊,伸出手來拉她,好像要帶她走。她從夢中驚醒,有一種恐怖和不祥的感覺。
一個63歲的老婦人,因為呼吸困難、胸痛、心跳加快與心悸等症狀,而自行搭計程車到醫院急診處求診。
醫師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在詳細檢查之後,雖然心電圖及生化檢查方面都找不到特別的心肌病變證據,但因症狀看起來非常危急,她仍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下,住進了內科加護病房。
在加護病房住了三天,症狀改善了許多,於是將她轉到一般病房,但仍維持“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雖然進一步的檢查還是找不到支援此診斷的證據。
在一般病房住了兩個禮拜後,因已無症狀,醫院決定將她轉到養老院(因為病人目前獨居,在家乏人照顧)。但當她知道這個訊息後,即變得非常沮喪,對離開醫院表現出極度的不安,而一再要求醫護人員的關愛與保證。內科醫師因此請精神科醫師來會診,希望幫她度過難關。
在短暫的面談後,病人即透露如下的心事:
原來在三年前,她丈夫因第二次的心肌梗塞發作,而病逝於這家醫院。在他死前,曾纏綿病榻數月之久,她日夜照顧著丈夫。表面上,她什麼都沒說,但內心卻對自己長期擔任護士角色深為怨懟,她希望丈夫最好一個人住到養老院去。當然,丈夫不主動提出來,她也只能認命地克盡一個妻子應有的職責。
丈夫死後,她好像獲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