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志澹���耘逝濫臣湍畋�囪盜紛約海��蓯竊諗賴揭話朧保�徒粽諾夢薹ㄔ僂�嚇饋J�四旰螅��僥峒永�儼際保�荒蘢咴誶胖醒耄��醫艚餱プ判煨於�械穆糜緯擔�琶鬮�淠訓刈吖�跚擰K�喚齙P牡跚嘔嵬蝗槐浪��埠ε倫約嚎贍蓯�タ刂貧�糲慮湃ァ�
但事實上,很多懼曠症患者均難以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到令他們畏懼的原因。專門研究遺傳基因對人類社會行為產生影響的社會生物學家威爾森(E。 O。 Wilson)提出了一個出人意表的說法,他說畏懼症患者所畏懼的物件常是早期人類生活中所面對的危險,譬如懼曠、懼高、懼閉、懼暗、懼蛇、懼雷、懼蜘蛛等,如果說畏懼症是環境或文化制約的產物,那麼現代社會中的危險,譬如核電、汽車、瓦斯爆炸等,應該是更常見的畏懼物件,但事實上不然,很少有走過核電廠或看到汽車就會出現呼吸急促、全身發抖、冒冷汗等自律神經反應的患者。現代社會中的人類,其畏懼反應仍然是相當“傳統”的——懼曠症遠多於懼電症、懼蛇症遠多於懼汽車症。威爾森因此認為,其實是進化規劃人腦,使它留意某些危險情況,但社會進化的腳步遠快於生物進化,生物進化還“來不及”處理現代社會中的危險,因此,現代人腦中存有的畏懼物件,仍是幾百萬年前遺傳基因所規劃、謄錄在腦紋裡的那幾種“古典”的危險。
難以穿越的廣場(2)
如果我們認為精神官能症有體質——也就是腦神經的生理及生化因素,那麼社會生物學家的這種說法——懼曠症來自古老的大腦硬體結構問題,恐怕也不是天方夜譚吧!
烹飪女教師的神秘觸控
她覺得自己如果觸控到別人,或別人拿了她觸控過的東西,對方可能就會因此而生病或遭遇不幸。
一個32歲的女性,任教於某中學,擔任烹飪教師。最近不知為什麼,心裡一直縈繞著一個可怕的念頭,覺得自己如果觸控到別人,或別人拿了她觸控過的東西,對方可能就會因此而生病或遭遇不幸。
這給她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她必須教學生烹飪,她擔心學生若吃了她做的食物可能會發生問題。在烹飪課上,如果有學生缺席,她就認為那是因為他們吃了上次她做的東西而中毒的關係,心裡老是為此而忐忑不安。
最近,她的頭皮底部長了一塊紅疹,她也覺得這是梅毒的表徵,一再擔心梅毒遲早會侵入她的腦中,使她變成一個可憐的白痴。
除了強迫性思想外,她也出現了一些強迫性行為。因為怕自己的手汙染了東西,所以她一再地洗手,而且對明明已經做好的事,譬如關瓦斯或水龍頭等,她也一再地又回頭去檢查,以確定是否真的將它們關好了。
在接受治療期間,治療者發現她是一個高度敏感、很有良心,但也頗以自我為中心的女性,曾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某專科學校。大約三年前,她和一個學歷比她低的男人結婚,婚後不久即對丈夫感到失望。她覺得丈夫談吐粗俗、不懂餐桌禮儀、極度缺乏社交體面,這使她心生排斥,而逐漸以一種冷淡、甚至殘酷的態度來對待丈夫。
在鬱悶與不滿中,她終於發生了感情走私事件,但因為她是一個很有道德意識的人,這次嚴重違背其道德教養的外遇讓她心裡極度不安。
一段時間過後,她慢慢了解到丈夫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人,而其他人也都給她丈夫很高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她到現在才發現自己其實很愛丈夫,於是她一改過去的冷淡,開始以柔情對待他。
她一方面對自己過去對丈夫的殘酷和不忠產生強烈的自責,認為那是不可原諒的;一方面則將丈夫越捧越高,認為自己的丈夫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反而是自己“配不上他”。最後,竟然語帶悲傷地對治療者說:“上帝知道他說的一句話值得上我說五十句話,如果我夠真誠的話,我會勸我丈夫離開我。”
解析:
這是一個“強迫性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compulsive neurosis)的個案。它通常具有兩個內涵:一是當事者會一再去想(或腦中一直浮現)他自己並不希望去想的“強迫性思想”(obsessive thoughts),一是他會一再去做自己不想要做的“強迫性行為”(compulsive behavior),患者明知這些思想和行為並非自己所願,但卻無法控制或除去,而對此深感困擾。
強迫性思想常會導致強迫性行為,譬如一個青年一直擔心自己會在淑女面前說出髒話,這是強迫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