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作品:大都市裡的鄉哥村妹
作者:筆馬踏雁
內容簡介:
這是一聲社會責任感的吶喊,是西部和南部正在交融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純情故事,作者用心靈去創作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譜寫了一曲西部兒女南下生活的戰歌和讚歌!
【作者申明:川藉作家、自由撰稿人李仁君擁有長篇社會小說《大都市裡的鄉哥村妹》原創著作權。網路文字經作協及權威人士旁證。授權《小說閱讀網》首發。編輯家、策劃家、影視導演有合作意向,請與lrj2005lrj@shubao2。com聯絡。除作者李仁君部落格和主頁外,轉載的網站請自覺註明“他站首發”和“未授權”字樣。對任何形式的剽竊等行為,作者將依法維權。歡迎國內外文朋詩友對作品給予指正!】
正文
引子
大巴山脈巍峨綿延,有一脈在川東地界拐了九個彎,宛如蛟龍出海,其中一個彎的中央拔地而起一座山,曰雞爪山,是縣境內第一高峰。曾經有江湖風水先生到此一遊,贊為千里難尋的寶地。山上有奇絕頑石,崢嶸鬥險,有野草香卉,勁松翠竹作蔥蔥郁郁之態。
雞爪山下的農舍和良田並排成長達十里的自然村,曰桃李灣。傍村有一條寬敞清澈、流速湍急的大河;十里八外有無數條山澗溪水流入大河中。每年春耕時分,這裡的桃花開放著如火如荼的熱情,這裡的李花瀰漫著如雪如紗的聖潔。村裡住有八、九十戶人家,以李、陶二姓居多。大凡山明水秀的地方,自然那一個個青年男女也帥帥靚靚。青年男女到了十七、八歲,清一色地戀愛派對,或農或商或外出闖蕩;所以娶進嫁出的極少,興許這地方的確是個寧靜山村田園,青年人不忍離開吧;老人們卻意味深長地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桃李灣的地名來歷是因這裡的桃樹和李樹多,還是因這裡的人以陶姓和李姓多而得名,無從考究。
相傳早年的桃李灣只有幾戶人家。大多數山民生活在封閉的雞爪山腹地,和外界少有接觸。後來桃李灣皇榜高中了一個御筆欽點的探花郎,用自己的俸銀,在山下建了村落,無償地把山民們遷徙山下。於是山民們祖祖輩輩在雞爪山下桃李灣傳宗接代,平平淡淡地過日子。至於那探花郎和雞爪山民有何瓜葛,是一個謎。
在雞爪山的東面十里處,是名曰大寨坪的所在,為清末民初川東“孝義軍反正”的發源地。孝義軍的首領李紹伊就是桃李灣的農民秀才。大寨坪有孝義軍曾經建造的太平街、宮殿等遺址,那初之壯觀場面可見一斑。孝義軍後為袁世凱的川中鷹犬重兵所克。其可歌可泣的故事,口碑代傳。
這裡的房子大都是從雞爪山上採下的青砂石徹成,牢固得很,雖然數百年的牆身多有歲月烙下的斑斑綠苔,年輕一代都想拆了建鋼筋水泥樓房,但拗不過老人們的固執,只好到村的外圍去修建。
這裡雖然沒有出過影響深遠的風雲人物,但是諸如鄉賢、盜匪、江湖遊客、義俠袍哥、風花雪月卻代不乏人。
村裡的李革委、王二根、王水牛、陶屠戶這幫大伯大叔們和水蓮、竹葉、桂枝、楊嫂那幫大媽大嬸們,在夏夜裡都喜歡坐在瓜棚柳下乘涼。他們青一色的躺在竹編涼椅上,輕搖大蒲扇,巴達著老長的菸斗,繪聲繪色地講述那過去的故事。於是,他們身邊圍了大大小小的年輕後生和姑娘媳婦。
多少時空,春秋代序?今月曾經照古人。某年隆冬,雞爪山民中有一個在外地教書的老教員回到了桃李灣。山民們尊敬地謂之:陶夫子。趕上一個崇尚文化的盛世,雞爪山鄉成立文化站,桃李灣村也成立了文化活動室。村委會就要陶夫子在文化室掛帥,陶夫子也當仁不讓。他把自己的積蓄奉出,在村口的大柳樹下建了一座寬敞涼亭,全天候供山民們聊天、歇腳。陶夫子就在這裡講評書,講真三國,講假封神,講西遊記,講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天氣冷,村民們就搬來煤爐,圍坐著聽。到了夏天,他老伴就給眾人燒大碗涼茶喝。老兩口膝下無子女,悠哉樂哉做善事,從不收費。桃李灣一下子掀起其樂融融的文化氛圍。
這些日子,村裡回來幾個高考落榜的青年人,自然是陶夫子的活躍聽眾和忘年交。他們是這篇小說的三位男主人公黑毛、西峰、小波和三個女主人公香香、麗珠和山鳳。
又是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三個男孩和三個女孩,來到陶夫子涼亭正襟危坐,居然一言不發。像是發生什麼事了。
“喲,你們幾個娃,今天咋的?”陶夫子扶扶眼鏡,雙眼在老花鏡片後,閃著詢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