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是相對的。但無論怎 麼變,怎麼增添和廢棄,又總是會有所繼承,這就是傳統。
從夏朝到殷朝再到周朝,循歷史的軌跡可以知道過去,那麼, 運用同一法則,我們也可以知道未來,這就是鑑往而知來。
所以,一般人要讀一點歷史;從政治國的領導幹部更應該多 讀一點歷史。
………………………………………………
見義不為是膽小鬼
【原文】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諂②也;見義不為,元勇也。”
【註釋】
①鬼:這裡指死去的祖先。 ②諂:諂媚。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這是諂媚;遇見正義的 事卻不挺身而出,這是怯懦。”
【讀解】
應該見義勇為的事你不去做,不應該祭祀的你卻去祭祀,用 老百姓的話來說,你是“當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來 說,你是個“二百五”。
在古人看來,不應該祭祀的卻去祭祀叫做“淫祀”。淫祀的目 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馬屁,所以聖人不齒,君子不為。
相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到車匪路霸應挺身而出;見 到女青年落水應義無反顧,不待脫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緊。否 則,你就是膽小鬼一個。
………………………………………………
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於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
【註釋】
①季氏:指當時魯國三大權門之一的季孫氏,②八佾,古代樂 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天子舉行樂舞用八行人, 叫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為大夫,卻用了八佾,這是對 天子之禮的越。③忍:忍心,指季氏。另一種理解為”容忍”,指孔子。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天子規格的八列歌舞隊在庭院裡舉 行舞會,這種事都忍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可以忍心做出來
【讀解】
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句在“文化大革命”中聽得最多的含血噴天的“造反派”語 言卻原來出自於溫良恭儉讓的孔聖人之口,只不過是作的另一種 通俗理解罷了,即“這樣的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樣的事不能 容忍呢?” 那就非要血戰到底不可了罷!
回到聖人的話上來,不管對“忍”字作那種理解,他對季氏 的深惡病絕之情都是溢於言表的:季氏真是不像話,居然在家庭 舞會上玩起了天子的排場,那他還有什麼事不可以做得出來呢?換 句話說,季氏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 造反奪權,取代國君的地位了。
孔子一生為維護周朝禮制而努力,面對這種禮崩樂壞的局面, 怎不令他痛心疾首,發出沉重的感嘆呢?
………………………………………………
仁德是禮樂的前提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①?人而不仁,如樂何?”
【註釋】
①如禮何:拿禮怎麼辦,意即禮對他已沒有什麼意思了。下文“如樂 何”義同。
【譯文】
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沒有仁德,那禮還對他有什麼意思呢? 作為一個人卻沒有仁德,那樂還對他有什麼意思呢?”
【讀解】
仁德是禮樂的前提。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仁德,像季氏那樣,僭越天子之禮,濫用天子之樂,那禮樂對他還有什麼意思呢?
說穿了,文化也好,藝術也好,都是為道德傳播,更進一步 說,都是為政治的等級制度服務的,所以,一定要服從於道德和政治的前提。
………………………………………………
不要鋪張浪費
【原文】
林放①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 與其易②也,甯戚③。”
【註釋】
①林放:魯國人。 ②易:馳,鋪張。 ③戚:哀傷。孔子 本來是主張“哀而不傷”,感情不過分的,但與其鋪張浪費,就寧肯 悲哀過度了。
【譯文】
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你的問題意義重大啊!就一般禮儀 而言,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