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或者〃之類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國家,都必定得知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他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而獲得的。夫子這種獲得的方法,大概和別人獲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讀解】
溫、良、恭、儉、讓,表現在外是一個人做人的態度,行為的風範;植根於內則是人格的修養,文化的積澱。
孔子因為有這樣的修養和風範,所以別人會主動部政於他,請求他的指點。
當然,真要參與政事,治理國家,改造世界,僅有這種溫、良、恭、儉讓的風範是不夠的。所以革命家毛澤東要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洋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 不近,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說到底,溫、良、恭、儉、讓是夫子的風範,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雖然別人都願意問政於他,但他最終還是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只好回國做一個教書先生了此一生。
………………………………………………
繼承父親的遺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註釋】
其:他的,這裡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沒:死去,與〃在〃相對。 三年:泛指多年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死去以後,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讀解】
《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說,所謂孝,就是要繼承先人的遺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這與〃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脈相承的。
就現代社會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間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哪裡保得住〃無改於父之道〃呢?更不要說父沒以後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了。
不僅現代社會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時代,儘管父親的絕對的權威,也仍然有〃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紅樓夢·好了歌解》)的現象發生。
所以,對於〃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則,盜賊的兒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盜賊來盡孝道了嗎?
一言以蔽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義上要求我們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父輩的未竟事業罷了。
………………………………………………
和與禮的辯證法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註釋】
斯:此,這。節:節制,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以前聖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這裡,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這一原則。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為求和諧而求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制,那也是不行的。〃
【讀解】
禮本來指的是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但禮的根本目的又在於起中和作用,也是要達和諧的境界。這樣就造成了禮與和之間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辯證關係。按照儒家的禮治觀點,就是要人們在遵守禮法的前提下和睦相處所。所以一方面是〃禮之用,和為貴〃,〃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為和而和,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不講原則,也是不行的。這就是和與禮的辯證法。 用於處理人際關係,也就是既要團結,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又要堅持原則,不能搞庸俗的一團和氣,吹吹拍拍。說到底,還是毛澤東給我們開列的公式:團結--批評--團結。 下一篇:怎樣才算是好學?
………………………………………………
怎樣才算是好學?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註釋】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備的人。 正:改正,修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求飽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