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居住不貪求舒適,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德才兼備的人而改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不的了。〃
【讀解】
安貧樂道,不重視物質生活享受卻追求精神境界的昇華;多做少說;以他人為鏡來改正、修養自己。做到了這三個方面,就可以說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在這三個方面之中,最難做到的是第一個方面…………安貧樂道。尤其是物慾橫流,金錢具有擋不住的誘惑的時代,一個大學生每月的費用少說也是幾百元,孔子所描繪的好學的典型,不過是一個寒酸而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窮書生罷。 當然,在重精神而輕物質的時代,這種〃窮書生〃的形象未嘗不是值得學習的榜樣。所謂〃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的說法,不是離我們今天不遠嗎?
………………………………………………
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境界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知來者。〃
【註釋】
諂(chan):巴結,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澳》。這兩句詩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切、磋、琢、磨分別指加工獸骨、象牙、玉、石頭為器物的工藝,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離開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藝,切開了還得磋(銼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藝,琢(雕刻)了還得磨(磨光滑)。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要精益求精。從本節上下文的意義來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測的語氣。賜:子貢的名。諸:之。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人,富有而不驕傲奢侈,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所說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一件事,你已經可以領會未告訴你的事,舉一反三了。〃
【讀解】
子貢顯然是一個聰明的學生,〃告諸往而知來〃,能夠舉一反三地領會教師的意思。所以孔子認為可以和他討論《詩經》這樣較為深奧的學問了。 撇開孔子對子貢的讚揚不談,我們來看看子貢所說的〃貧而無謅,富而無驕〃與孔子所說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絡區別。 其實,無論是〃貧而無謅,富而無驕〃,還是〃貧而樂,富而好禮〃,都做了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層次和境界上的差別。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說一個人雖然窮困,雖然倒黴了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去巴結討好人;雖然富有,雖然發財了但還是不以財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驕奢淫逸。能做到這一步當然是很不錯的了,但嚴格說來,做到這一步還只是限於對貧富本身的計較,進而上升到對禮樂之道的追求了。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像《呂氏春秋》上所說的那樣:〃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都是這種境界的體現。 當然,對於〃奔小康〃的當今國人來說,更有現實意義的似乎是〃富而無驕〃,〃富而好禮〃的問題了。〃富而無驕〃,不處處擺出一副〃大款〃的派頭固然是不錯,但如果能夠更進一步〃富而好禮〃,追求精神方面的涵養,追求學問,講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別人,處處以仁愛之心待人,那豈不是達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嗎?
………………………………………………
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註釋】
患:憂慮,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
【讀解】
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