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頁)
晌�蝗荼綺檔男盤醯�紗碩�髟鬃胖洩��胛難У拿�耍�緯閃酥洩��胛難У淖芴逄厴���哂屑�康惱�吻閬蛐浴!〈郵導是榭隼純矗�妒��罰常埃燈��哪芷��肌八嘉扌啊保�耆��峽資ト嘶蛉褰痰囊�竽兀拷黿隹此�牡諞黃�骯毓匚���諍又�蓿�厚皇緡���雍緬稀保�褪且皇撞�噘解�那槭��徊還�資ト稅閹�髁朔�裼謖�危�翱墒┯諞搶瘛薄�
………………………………………………
人生的歷程和滋味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數和小一位的數字之間習慣用“有”字,而不用“又”字。“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歲為入學的年齡。“立”:自立 “不惑”:不迷惑 “天命”:上天的意志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讀解】
與其說“人到七十古來稀”,不如說“人到七十萬事休”。表面上看,聖人似乎說人到七十已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但實際上,這種“自由”,這種“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慾望的消退為代價而換來的。也就是說,人到了七十歲,還有什麼呢?即使隨心所欲,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更不要說有什麼超越法度和越軌的行動了
………………………………………………
德治與法治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註釋】
道:通“導”,訓導、引導、領導的意思。齊:整治 免:避免 格:至,來,引申為歸服
【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訓導,用刑法來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並沒有自覺的廉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教來整治,老百姓就會有自覺的廉恥之心,並且心悅誠服”
【讀解】
這裡的對話實際上說的是儒家政治與法家政治的區別;儒家政治主張德治,以道德和禮教約束民眾;法家政治主張法治,以政令、刑法驅遣民眾。德治側重於心,法治兼用,儒、法並行。如果我們從實際出發,考察歷史和現實,顯然還是衛文子德主張比較行的通一些。
………………………………………………
養生送死,孝不違禮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註釋】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下文的孟孫也指他。”樊遲:“孔子的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御:“駕車”。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不違背。” 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要依照禮節祭祀他們。”
【讀解】
“無違”也就是不違背禮節。 這種不違背又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 一是要虔誠恭敬盡到禮數,不能敷衍塞責: 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禮教,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以孟懿子為例,他是魯國最有勢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時候不僅用魯公(諸侯)的禮儀,甚至還有用天子禮儀的時候,這就叫越。孔子因為對他不滿,又不好直說得罪他。所以當他來問孝時就只是含含糊糊地用“無違”這兩個字來打發他。這也見出聖人微言大義的說話藝術。 如果同今天的話來說,孔子的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既要恭敬虔誠,又不鋪張浪費呢?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註釋】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其: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這裡到底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