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子罕》),通權達變的思想。正 如孟子對他的讚美:“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人,可 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只有“義”是唯一的標準。所 以,孔子又被稱為“聖之時”,是識時務的聖人。
是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種靈活灑脫的態度,只要 是不違背大原則,過去一點過來一點,先一點後一點,左一點右 一點,無關宏旨,不傷大雅,也就無可無不可了。
這一點,似乎更符合現代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
不過還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義之與比”—一正義的原 則可是萬萬丟不得的。
………………………………………………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心懷
【原文】
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①,小人懷惠。”
【註釋】
①刑:法度。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君子 心懷法度,小人卻一心貪圖實惠。”
【讀解】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卻一心想看“三畝地,二頭牛,老 婆、孩子、熱炕頭”。
其實,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原本也不錯,關鍵是要注意如下 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不要因為田土,因為貪圖實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 出有傷道德原則,觸犯刑律的事情來。
第二,不要因為貪戀田土,貪戀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放棄了對 仁道,對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這兩個方面的問題處理得好,也就對了。但如果處理得不好, 只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一心貪圖實惠,唯利是圖,那就見出君
………………………………………………
唯利是圖必然招來怨恨
【原文】
子曰:“放①於利而行,多怨。”
【註釋】
①放(fang):依據;根據。
【譯文】
孔子說:“只根據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來很多的怨恨。”
【讀解】
一個人算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獲得利益為依據來進行 處理,唯利是圖,最後必然是以招來怨恨而告終。
因為,你算人家,人家也算你,大家都以能否獲利為依據,而 一件事情、一樁生意的利總是有限的。饃饃只有那麼大,你吃多 了,人家必然就吃少了;反過來也是一樣,人家吃多了,給你留 下的也必然就少了。所以,一件事、一樁生意下來,總是有人怨 恨,不是你怨恨人家,就是人家怨恨你,結果總是以不愉快告終。
這就是“時時刻刻忙算計,誰知算來算去算自己”的道理;也 就是“放於利而行,多怨”的原因所在
………………………………………………
關鍵在於練好內功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②,求為可如③也。”
【註釋】
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擔任職 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詞“莫”而倒 裝。③為可知:被別人知道的依據。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怕的是沒有擔任官位的才能;不怕 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讓人知道的本事”
【讀解】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沒有才能。” (《憲問》)
而在另一個地方,他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把這句話又倒過來重複了一遍:
“君子怕的是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衛靈 公》)
加上《學而》篇所說的“人不知而不懼,不亦君子乎?”“不 患人之不己知,惹不知人也。”孔子真可以說是翻來覆去地說到這 個話題了。雖說《論語》是學生筆記,可能有重複之處,但既然 已經過編輯整理,依然有這多次出現,那就只有一種理解,就是 孔老夫子的確反覆多次強調過這個話題,給學生留下異常深刻 的印象,以至於重複出現也不嫌累贅,而予以保留。
問題在於,孔子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說這個話題呢? 這大概與他一生追求“克己復禮”,周遊列國而“累累如喪家之 火”,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分不開。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