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頁)
居,那就不配做讀書人了。”
【讀解】
在《學而》篇裡,孔子已經說過:“君子食無求他,居無求安。” 在《里仁》篇裡又說過:“士忠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 也。” 曾子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 孟子說得更為嚴重:“上天要把重大使命放在某人身上,必定 先使他的意志受到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 捱餓,使他備受勞困之苦……”(《孟子·告子下》) 因此,儒學雖不是苦行禁慾主義,但卻主張艱苦奮鬥。所謂 “頭懸樑,錐刺股”,正是這樣的典型。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齊國的時候, 住進了好房子,又有大小老婆陪侍左右,於是便不想再走了。他 老婆姜氏罵他說:“行也!懷與安,實敗名。”這其實也正是孔子 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是讀書人,就不要去貪戀家居的溫柔之鄉。
………………………………………………
治世和亂世的言行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②。”
【註釋】
①危:正。②孫:同“遜”。
【譯文】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正直地說話,正直地做事;國家政 治黑暗,正直地做事,說話卻要謹慎。”
【讀解】
政治清明說話辦事都無所顧忌,可以暢所欲言,放心做事。
政治黑暗則需要有所顧忌,尤其是說話,往往禍從口出,招 致危害。
這是孔子教我們處世的藝術。不是滑頭,而是生活的經驗,保全自己的基本原則。
………………………………………………
有言者不必有德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 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猛的人一定有勇氣,有勇氣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讀解】
這幾句話說來都很好理解。一個人有德行,有修養,就一定 會有好的言論、好的著作傳世,可是反過來,一個有好的言論、好 的著作傳世的人卻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養。勇和仁的關係也一 樣。一個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氣,這種勇氣是指大智大勇,而不 是打架鬥狠的匹夫之勇。反過來說,一個有勇氣的人卻不一定有 仁德。
這裡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它成了後 世說“文人無行”的理論依據。一個文人,一個著名作家,他當 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卻並不一定 有好的道德修養。這就是所謂“文人無行”的現象。
當然,說“文人無行’”並不是說所有的文人都沒有德行。這 正如說“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樣。不一定有 德,也就不一定沒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況。
勇與仁的關係也是這樣,“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 有仁的情況存在。
從願望來說,我們當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
不要溺愛,不要愚忠
【原文】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譯文】
孔子說:“愛他,能不使他知艱難困苦嗎?忠於他,能夠不教 誨他嗎?”。
【讀解】
愛他也罷,忠於他也罷,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為他好. 所以,愛他,但不能溺愛;忠於他,但不能愚忠。
尤其是我們今天教養獨生子女,太寵愛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比如說什麼都不讓他(她)做,結果是使他(她)毫無生活能力, 長大一事無成。、當然,“勞之”並不僅僅侷限於使他(她)勞動, 而是要讓他(她)認識、體會生活中艱難困苦的一面,增強對生 活的理解和應變能力。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的其實就是 這樣的道理。
對孩子是這樣,對朋友也是這樣。“忠之,能無誨乎?”既然 是真正的“忠”,那就要做分友,看見他不對或有不妥當的言行時, 就應當勸勉他、教誨他,使他改正,做一個更完美的人。這才是 真正忠於朋友,愛護朋友的做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