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子說:“他們志向很遠大,言語很誇張,嘴巴總是說‘古人 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們的行為,卻不和言語相合。這種狂 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潔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這些潔身 自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說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孔子說: ‘從我家門口經過卻不進到我的屋裡來,而我並不遺憾的,那就只 有好好先生了吧!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賊。’”
萬章問:“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好好先生呢?”
孟子說:“好好先生批評狂者說:‘為什麼這樣志大言大呢?言 語不能夠和行為相照應,行為不能夠和言語相照應,就只說古人 呀!古人呀!’又批評指者說:‘為什麼這樣落落寡合呢?生在這 個世界上,為這個世界做事,只要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樣八面玲 球,四處討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萬章說:“一鄉的人都說他是老好人,他也到處都表現得像個 老好人,孔子卻認為他是偷道德的賊,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是啊,這種人,你要說他有什麼不對,又舉不出例 證來;你要指責他卻又好像無可指責。他只是同流合汙,為人好 像忠誠老實,行為好像清正廉潔,大家都很喜歡他,他自己也以 為很不錯,但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卻並不合於堯舜之道,所以 說他是‘偷道德的賊’。孔子說:‘厭惡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厭 惡雜草,怕的是它搞亂禾苗;厭惡花言巧語,怕的是它搞亂正義; 厭惡誇誇其談,怕的是它搞亂信實;厭惡鄭國的樂曲,怕的是它 搞亂雅樂;厭惡紫色,怕的是它搞亂正宗的紅色;厭惡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亂道德。’君子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為了讓一切回到正道 罷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會振作起來;老百姓振作起來,也就 沒有邪惡了。”
【讀解】
狂者、狷者毛病都很突出,讓人一眼可以看出,沒有迷惑性, 何況,他們也各有可取的一面。好好先生卻正好相反,初看什麼毛病也沒有,很得人心,因而具有極大的迷惑性,實際上卻是欺 世盜名。所以,孔子說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賊,深惡痛絕。
最近報載提出反對“好人主義”,實際上正是呼籲大家來捉 “好好先生”這偷道德的賊。
可見,好好先生不僅古代有,現在也同樣有。而且,既然已 到了呼籲的程度,說明現在較古代更為嚴重也是有可能的。
其實,我們也知道,無論是狂者、狷者還是好好先生,都 不是孟子提出來的,而是孔子分別在《論語》的《公冶長》、《子 路》、《陽貨》等篇提出來的。不過,透過本章內容,我們地可以 比較真切地看到孟子師生是如何“祖述仲尼之音”而加以上發揮的 所以,本章不僅具有內容方面把狂者、狷者和好好先生這幾種人 集中在一起來加以比較,以幫助我們更為深刻地認識和理解的作 用,而且也具有儒家學說史的重要資料價值,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
狂者、狷者與好好先生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 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 萊朱①,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 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 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 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③!”
【註釋】
①萊朱:湯的賢臣。②散宜生;文王賢臣。③然而無有乎爾,則 亦無有乎爾:朱熹《集註》引林氏的解釋認為:前半句“然而無有乎爾”指 沒有“見而知之”者;後半句“則亦無有乎爾”指五百餘歲之後更不會人 “聞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對沒有人繼承孔子聖人學說的憂慮。
【譯文】
孟子說:“從堯舜到湯,經歷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樣的 人,是親眼看見堯舜之道而繼承的;像湯,則是聽說堯舜之道而 繼承的人。從商湯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樣的 人,是親眼看見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像文王,則是聽說商湯之道 而繼承的。從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 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像孔子,則是聽說文 王之道而繼承的。從孔子到現在,一百多年,離開聖人在世的年 代這樣的不遠,距離聖人的家鄉這樣的近,但是卻沒有親眼看見 聖人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