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①鄉道:嚮往道德。鄉,同“向”,嚮往。②與國:盟國。
【譯文】
孟子說:“如今服事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開拓土地,充 實府庫。’如今所說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 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卻去想法讓他富有,這等於是去讓 夏桀富有。又說:‘我能夠替國君邀約盟國,每戰一定勝利。’如 今所說的好鉅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向往道 德,不立志行仁,卻去想法讓他武力強大,這等於是去幫助夏桀 從如今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不改變如今的風俗習氣,即便把整個 天下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的。”
【讀解】
所謂“今之事君者”的說法,顯然是富國強兵的說法,而孟 子所反對的,正是這種不行仁政而窮兵續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惡 痛絕地說:“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把那些自誇能富 國強兵的人稱為“民賊”。
這裡實際上就是“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之間的衝突。
所謂“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既然如此,戰國又 有多少“義戰”呢?所以,在孟子的時代,戰爭與仁義道德,至 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為這樣,他才一貫反對靠 戰爭,靠軍事力量取勝的“霸道”,而主張靠政治,靠仁義道德吸 引人,感化人的“王道”。這是仁義道德與“強兵”的衝突。
至於“富國”,講的是“利”,追求的是“闢土地,充府庫”, 這與他所說的“以義治國,何必言利”正是針鋒相對的觀點。遭 到他的反對更是理所當然的了。
由此可見,孟子之所以深惡痛絕那些自詡能夠富國強兵的 “今之所謂良臣”,是以“君不鄉道,不志於仁”為前提的。換言 之,這些人所搞的富國強兵是與孟子心目中的仁義道德相對立的。 假如這些國家的君主“鄉道而志於仁”,假如這些“今之所謂良 臣”既富國強兵又行仁義道德,那孟子又該怎麼說呢?
當然,這都是“假如”,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說,孟子之所以形 成他的這種思想,正是因為他所處的現實是“富國強兵”與“仁 義道德”相對立的。因此,要抽象出來問這個問題,就只有我們 自己來回答了。假如真能夠既富國強兵及行仁義道德,二者得兼, 又何樂而不為呢?我們今天說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 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正是這種“二者得兼”的追 求嗎?
………………………………………………
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原文】
白圭①曰:“吾欲二卜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 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③,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 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④,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 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 堯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註釋】
①白圭:名丹,曾做過魏國的宰相.築堤治水很有名。②貉(mo): 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個小國。③饔(yong):早餐。飧(sun):晚 餐。這裡以饔飧代指請客吃飯的禮節。④去人倫,無君子:去人倫指無 君臣、祭祀、交際的禮節;無君子指無百官有司。
【譯文】
白圭說:“我想定稅率為二十抽一,怎麼樣?”
孟子說:“你的辦法是貉國的辦法。一個有一萬戶人的國家。 只有一個人做陶器,怎麼樣?”
白圭說:“不可以,因為陶器會不夠用。”
孟子說:“貉國,五穀不能生長,只能長黍子;沒有城牆、宮 廷、祖廟和祭祖的禮節,沒有諸侯之間的往來送禮和宴飲,也沒 有各種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夠了。如今在中原國家,取 消社會倫常,不要各種官吏,那怎麼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 且不能夠使一個國家搞好,何況沒有官吏呢?想要比堯舜十分抽 一的稅率更輕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堯舜十分抽一的稅率更重 的,是大桀小桀。”
【讀解】
那就只能十分抽一,完全合於堯舜之道了。
白圭知道孟子主張薄賦稅,所以故意來問他,定稅率為二十 抽一怎麼樣。殊不知,孟子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