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4 頁)
嚀告誡。
關於樊遲提出的另外兩個問題,孔子的回答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個是改正缺點錯誤的問題。孔子開的是老處方,也就是開 展自我批評,要求“過則勿憚改”。(《學而》)或者如《衛靈公》 篇所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總之是多檢查自己,少怪罪別人。 如我們。頭語所說:“會怪的怪自己,不會怪的怪別人。”
還有一個是辨別迷惑、糊塗的問題。當子張提出同一問題時 孔子舉出的是一本愛恨生死的糊塗帳。這一次回答樊遲,孔子舉 出的卻是亡命徒的問題。為了一點小事,一時憤怒到極點,完全 不考慮後果,動輒拼命,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結果不僅使自己性 命難保,還連累到父母、妻子和兒女。這樣的人不是最迷惑、最 糊塗的了嗎?
遺憾的是,這種最迷惑、最糊塗的人在我們今天的時代也還 不少。他們不僅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而且還有火藥槍甚至最新式 最先進的手槍在握,動輒弄出人命來,危害社會治安。文明進化 到令天,而迷惑、糊塗者依然如故,這怎不令人遺憾呢?
其實,不僅是這一個問題,就是自我批評的問題,先事後得 的問題,也都是我們一般人很不容易處理得好的。所以,孔子對 樊遲說的幾點道理,也很值得我們深思而記取。
………………………………………………
仁者愛人,智者知人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①。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子曰:“舉直錯諸枉②,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於夏曰:“鄉③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 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選於眾,舉皋陶④,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⑤,不 仁餚遠矣。”
【註釋】
①知:同“智”,讀去聲。後面“知人”的‘知”’讀陰平,“知道”的意 願.②錯:同“措”,放置。③鄉(xiang):同“向”,剛才。④ 皋陶(yao):傳說中的東夷族首領,舜時做掌管刑法的官,後被禹選為繼承 人,因早死,未繼位。⑤伊尹:曾助湯滅夏建立商朝。皋陶、伊尹均被 儒家視為賢臣。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 “知人。”樊遲沒有明白是什麼意思。孔子解釋說:“把正直的人提 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夠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 樊遲從老師那裡出來以後,又去見子夏說“剛才我去請教老 師什麼叫智,老師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夠 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這是含 義非常深刻的話呀!比如說,舜帝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提拔了 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邊站了;商湯王有了天下,在眾人之 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邊站了。”
【讀解】
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 其善於識別人的人。
由於樊遲對智者識別人的道理不太理解,又引發了孔子關於 選拔人才的一番論述。其實,在《為政》篇裡,當魯哀公問怎樣 做才能夠使老百姓服從時,孔子已經回答這類似的話:“舉直錯諸 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所以,如何選拔人才,一 直是孔子思考的問題,也是他向當政者所提供的活國方略之一。
只不過在本篇裡,孔子原本不是說的從政治國問題,而是一 般性地向樊遲解釋什麼叫智。在孔子看來,能夠知人,識別人就 是“智”的體現,能夠知人識別人的人當然也就是智者了。
那麼,孔子關於智者的要求是高還是低呢?表面看來是低,實 際上卻是非常之高。俗話說得好:“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 知心。”要知人的面,要求很低:要知人的心,要求就非常之高了。
尤其是在所謂“現代”社會,人人行色匆匆.個個疲於奔命, 相互之間似乎總有一層無形的隔膜。“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 無二三。”以致不斷有人高呼“理解萬歲”,結果還是難於被人理 解。在這種情形下真正能夠做到“知人”的又有多少呢?
可見,智者原來不是那麼好當的啊!
………………………………………………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原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則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