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 子以為猶告也。”
【譯文】
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的罪過為最大. 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 他雖然沒有稟告,但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
【讀解】
這倒是發現了一個“新大陸”,大舜不是成了婚姻自主的先驅 者了嗎?
三種不孝不又到底是哪三種呢?
趙岐《孟子注》補充說: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 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 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說 的最大的不孝了。
當今社會,獨身主義流行,那“大不孝”的“無後”之人恐 怕正滿街走,而且走得瀟灑歡實著哩。
儒家這種“無後”為“大不孝”的思想是不是太陳腐落後而 應該被批倒批臭了呢?
問題倒沒有這樣簡單。從人類綿延發展需要人口再生產的角 度和“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的人性情態來看,“無後”似乎並非 沒有罪過。不然的話,“斷子絕孫”怎麼會成為人們最刻毒的詛咒 呢?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抱獨身主義,人人“無後”,用不了百年, 人類何在呢?
不可想象啊!
………………………………………………
離婁下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教育和個人立 身處世等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 33章,本書選 18章。
小恩小惠,不知為政
【原文】
子嚴①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②濟人於溱洧③。孟子曰:“惠而 不知為政。歲十一月④,徒槓⑤成;十二月,輿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闢(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 悅之,日亦不足矣。”
【註釋】
①子產:名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鄭國的賢宰相。②乘輿:指子 產乘坐的車子。③溱(zhen)洧(wei):兩條河水的名稱,會合於河南 密縣。④十一月:周曆十一月為夏曆九月,下文十二月為夏曆十月。 ⑤徒槓: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橋。(6)輿梁:能通車馬的大橋。(7) 闢:開闢,即開道的意思。
【譯文】
子產主持鄭國的政事時,曾經用自己乘的車去幫助人們渡過 溱水和洧水。孟子評論說:“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並不懂得從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過車馬的橋,老百姓就 不會為渡河而發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門 鳴鑼開道都可以,怎麼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地渡河呢?如果 執政的人要去討得每個人的歡心,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
【讀解】
諸葛亮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國志》)裴注引 華陽國志》)
說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產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去幫助老百姓過河,這事在一般人看 來是屬於愛人民的美德,因此傳為美談。但孟子從政治家的角度 來要求子產,則認為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治末而沒有能夠治本, 於事無補。與其你這樣一個一個地去幫助老百姓過河,倒不如利 用你手中的權力為他們把橋修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使他們 再也沒有過河的煩惱。
也就是說,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當以大局為重,而不應以小 恩小惠去取悅於人,更不應以此來沽名釣譽。
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
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 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 仇。”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①,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 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裡。此之謂三有禮焉。如 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 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②之於其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