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戰打法,數秒鐘內就可制服敵手,但這樣會使觀眾看不過癮。因此,李小龍不得不摻合一些“花哨動作”,既把打鬥場面弄得誇張奇妙,又延長了吊觀眾口味的暴力場面。
《青蜂俠》陸續播出,沒有引起轟動。但飾演加藤的李小龍,卻愈來愈受觀眾的青睞,他英俊靈敏,身手不凡,在劇中的表現,遠勝於飾主角青蜂俠的威廉士一籌。
當時,美國一家電影雜誌分析了李小龍為什麼能夠喧賓奪主,搶去威廉士風頭的原因:
一、李小龍的演技確實突出,看得出他不是個初出茅廬的新手;
二、李小龍來自中國,那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人有其深厚的文化本質,同時又有一股令西方人看來迷惑的清新神秘氣息;
三、《青蜂俠》電視劇中的武打鏡頭,一部分採用了中國的“功夫”技巧,在螢幕上,使西方觀眾大開眼界,李小太使出中國功夫,確實令人歎為觀止。
李小龍雖獲得觀眾和傳媒的讚賞,但他們對電視劇本身卻不看好。為此,李小龍談了他的看法:“《青蜂俠》之所以不大成功,主要是劇作的態度太嚴肅了。有時實在該輕鬆些,但整個劇作自始至終都板起面孔來說教。”
李小龍終於實現了進入好萊塢從事表演的夢想。他沒有名聲大噪天下知,卻已取得可喜的業績。他的最終目標是做世界級的功夫明星,這條路不平坦,充滿艱辛,並且漫長。
第九章 功夫哲學 無形無法是為道
他的功夫堪稱哲學的藝術。他是個“功夫超人”,他大言不慚地說:“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他的截拳道石破天驚,幾乎宣判了中國傳統功夫的死邢!截拳道是怎樣的?
沒有“功夫的李小龍”,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李小龍”。大凡看過他的功夫片的人,不禁會問:這小子功夫究竟如何?說他打遍天下無敵手,只是他功夫的外在表現;窺其內涵,他的功夫堪稱哲學的藝術。
李小龍13歲起開始習武。這之前,李小龍雖好勝好鬥,被街童視為拳頭大王,但實際上是武俠小說常提及的下三濫的“爛仔”伎倆。
13歲至18歲離港期間,李小龍拜詠春拳傳人葉問為師,苦習詠春拳,並夥同師兄弟四處挑釁講手。他年輕浮躁,滿足於克敵的招數,很難靜下心來悟道,他的沉思也多限於對招數的回憶和心演,功夫哲學基本與他無緣。
功夫大師都經歷武術、武道兩大階段,武道是武術與哲學的神會妙合。而通常的武師,只停留在武術招數的表層。
李小龍的功夫,進入“道”的境界,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李小龍自小好沉思,所沉思的內容,也必然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由幼稚到成熟,由膚淺到深沉。
李小龍好孤獨,武道是孤獨者的結晶。在中國古代,無論學文習武,若想悟道得果,通常都得逃避風塵人寰,隱居苦修。而李小龍一直生活在繁華的香港及美國的城市,一直與芸芸眾生相伴相息,但他內心卻是孤獨的。
一個人是否孤獨,不是看他周圍有沒有人,而是看他的思維是否跟周圍的人一樣。
“道”又是逆境中的產物。李小龍赴美以後多坎坷,種族歧視及事業上的波折使他壓抑且憤懣。他不是個安貧樂道、易於滿足的人。別人認為他很成功,他卻認為與自己的目標相去甚遠。他是個勇於向自己、向社會挑戰的人,他的逆境是在不斷地追求之中產生的逆境。逆境中的他,更渴望自我強大,沉醉於武道的更新更深的求索。
李小龍在大學裡學的是哲學,哲學是關於人生與世界的學問,這促使他自覺地對武術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
李小龍酷愛中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道家、佛家哲學。道家佛家推崇一個“悟”字,李小龍曾在大學裡寫過一篇《悟》的論文:“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而不是一種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智慧與技巧配合的一種精妙藝術,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學得到的,就象一種科學,需要尋求實證而由實證中推得。必須順其自然,象花朵一樣,由擺脫了感情與慾望的思想中綻發出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發性。”
李小龍在此文中談到葉問師父如何啟發他悟道,這極似佛教禪學中的公案。
葉問對李小龍練功中保持的“緊張”狀態不滿意,要求他“超然”和“放鬆”。葉問說:“小龍,讓自己順其自然而不要橫加干涉。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違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