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4/4 頁)
,都會重重的吐一口唾沫,說:“我看他們每人一套別墅,才是真的收了魚了。”
然而,聽老光頭說話的街坊越來越少了。
興街是棚戶區的中心地段,向南是老鋼鐵廠和船舶廠的生活區,兩廂挨在一起,少說有上萬戶的居民,這幾年廠子效益不好,有點本事的人都出去討生活了,空著房子要麼租出去,要麼就乾脆賣掉。
現在,南街那邊,企業的房子由領匯出面,都拆乾淨了,瓦礫中留下一串星星點點,就是傳說中的釘子戶了。
800塊一平米,自願搬走的沒幾個。
但老光頭是不住在南街的,想要800塊都沒門。
他雖然是老船舶廠的員工,卻屬於停薪留職,自己出來打拼的。
奈何時運不濟,別人倒賣廢鐵電線的,批發蔬菜水果的,做物流運輸的,早都發了,就剩下他這樣的,連套房子都沒分上,只能住在互搭亂建的小平房裡,好在這平房建的早,位置好,還能做點小賣鋪的生意,不至於生活無著。
尚未動手拆遷的北面,就更復雜了。
住在這裡的,或者是失地的農民,或者是縣鄉企業的退休或半退休員工,或者是做小生意又沒做成功的中年人。人數最多的,是在江南和江北碼頭混生活的小人物,他們的生活質量,比下崗的國企職工都不如,沒有買斷工齡,沒有退休工資,沒有基本的醫療保險。
房子是最後的立錐之地了。
這裡生活成本低,距離市區其實也不太遠,現在的江北碼頭雖然沒有大船,總是有點貨物往來。哪怕是在江南碼頭工作的,騎著腳踏車,大半個小時也到了。要是拆了,又住在哪裡呢?
最重要的是,北街的房子,是沒有任何產權的。別說是800塊,人家連400塊都不願意給。
大混混牛翔發話了:5年前佔的地方,給300塊,3年前的給200塊,1年前的給100塊,1個月內不搬的,屁錢沒有。
棚戶區都是些逼仄小屋,要說建築成本,1平米300塊不算少了,100塊也行。
但賬不是這麼算的。
“搬走了,住哪兒啊。”聚在老光頭身邊的人,不止一次的嘆息。
“這裡出租的房子,十有八九是牛翔的,我看錢都讓他揣自己兜裡了。”老光頭再次發表評論。
眾人紛紛點頭。
氣氛稍熱烈了一點,又涼了下來。
因為兩輛大車停在了南街口上。
兩個大簷帽跳了下來,厭惡的踩在積著泥水的街面上,遠遠的喊:“工商檢查,營業執照都拿出來。”
街面上的小店紛紛關門,老光頭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