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日韓將軍過來,再共謀*大計。”
王陵捶胸頓足,王陵是個大孝子,好勸歹勸,才把他勸了回去。
望著王陵離開的背影,劉邦竟然有一絲欣喜:項羽兄弟,你又給寡人送來一個忠心不二的將軍。
這裡有必要介紹下王陵的母親。
司馬遷在楚漢相爭這一段中記載有三個深明大義的老婦人,第一是陳嬰的母親,第二是救濟韓信的漂母,第三就是王陵的母親,
前兩個老婦人在前文有介紹。
王陵(?…前181),沛縣人,秦末大亂中,在南陽聚眾數千人,曾經派兵幫助漢將王吸,薛歐去迎接太公,呂雉。而項羽則發兵阻擊他們,將其母親擄走,以此來要挾王陵歸順自己。
沒想到王陵母親卻很有骨氣,她對項羽的恐嚇威脅毫不畏懼,甚至十分輕蔑。
她深知項羽的用意,為了不讓項羽得逞,她立下死志。
但是她不能馬上死,她在等待,她在忍耐。等王陵派使者前來探望她的時候,她知道最後的時機來了。於是,她對來使說道:“回去告訴我兒,漢王是仁厚長者,終會得到天下,我兒要一心一意跟隨漢王,勿以我為念。”
說罷,向西連喊三聲“陵兒”,拔劍自刎。
項羽得知後大怒,竟將王母遺骸丟到鼎裡烹煮。
王陵母親雖然年邁,卻深明大義,為了防止兒子誤入歧途,她威武不屈,寧願捨棄生命亦在所不惜。
這是一種偉大的母愛,這需要巨大的勇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39章:平魏
公元205年五月,韓信一路收拾殘卒,馬不停蹄地趕到滎陽與劉邦會合。
同時,蕭何從關中徵調士卒,物資,不斷地補充到滎陽一線,加上各路將領所率殘兵,滎陽漢軍已達十萬之眾。
漢軍計程車氣有所恢復。
彭城之戰,楚軍騎兵的威力令人膽寒,漢軍無數將士在楚軍的鐵蹄下做了冤魂。組建能對抗楚軍鐵騎的部隊已是勢在必行,於是,劉邦下令組建漢軍騎兵部隊,由灌嬰任中大夫令;負責騎兵。
按先前的決議,劉邦讓韓信全權負責滎陽一線的防禦,滎陽地勢南高北低,遍地溝壑丘陵,便於防守。
在韓信的排程下,漢軍在滎陽一帶構築起堅固的防線,嚴陣以待。
不久,楚軍經過短時間的休整後,先鋒部隊已直抵滎陽。項羽的意圖很明顯:乘勝攻下滎陽,然後一舉收復關中,最終徹底消滅劉邦集團。
彭城大勝後,楚軍將領對漢軍更加輕蔑,在他們的眼裡,滎陽也不過是囊中之物。
然而這一次,卻沒那麼簡單,因為這一次,楚軍鐵騎面臨的對手是韓信。
彭城大戰之前,劉邦沒有吃到苦頭,所以他敢撇下韓信一路東進,結果彭城大敗。
這次慘重的失敗,讓劉邦明白,自己跟項羽的軍事才能比起來,不是一個重量級。
漢軍將領中,能獨擋一面,擔當統帥工作的也就只有韓信。
從滎陽開始吧。這個年輕的統帥要真正開始表演他的指揮藝術了。一個能將打仗上升到藝術這個高度的人,只能用天才來形容,而韓信就是這種天才。
楚軍鐵騎迫不及待發起攻擊。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韓信指揮漢軍騎兵部隊於京(滎陽南),索(滎陽內)之間數次大敗楚軍。
楚軍原本將士疲憊,經此一敗,只能按兵不動,等待援軍。
韓信則抓住戰機,發動攻擊,奪回雍丘,外黃等地,在滎陽,成皋,洛陽一帶構築起更加堅固的防禦線。
這條防線,項羽到死都沒跨過去。
楚漢戰爭宣告進入相持階段。
前線穩定後,六月劉邦返回漢都櫟陽,做了幾件鞏固後方的事情,一是立廟祭祀天地,而是立太子劉盈,三是賑災。
韓信在滎陽小試牛刀,終於挽住了漢軍的頹勢。
他成為大將軍以來,過得並不光鮮,原因在於劉邦還不夠信任他,並沒有給他很好的機會發揮,所以才會有張良的第二次推薦。
直到劉邦在彭城吃了大虧,才醒悟過來:自己在戰場上是擺不平項羽的,能擺平他的只有韓信。
八月,借探親回到魏國的魏豹宣佈脫離劉邦集團,自立門戶。
劉邦念在昔日的情面上,派酈食其上門去勸說,魏豹以人格受到侮辱,*得不到保障把他給打發了。
其實,受到侮辱是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