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它便成為一種門戶的偏見,而在某一部古書中找尋矛盾及錯誤的章句,或時代錯誤,而宣告又有一種偽造,成為學者中的一件時髦的事情。其實這些情形在用手抄寫的古書中是很普通的,這些努力在康有為無意義的舉動中達到了最高潮。他是一九○○年左右偉大的維新主義者,曾寫兩本書,主張一切儒家的經典都是偽造,而孔子是最大的偽造者。他的門徒——卓越的學者梁啟超——把這種傳統的觀念帶到民國,提出老子生於孔子之後很久,而因此也後於莊子。它令人們感到震驚,成為一時的話柄。如果情形確是如此,莊子怎能一再在自己的作品中談及一個後他而生的人,這一點還沒有弄清楚。於是老子可能為莊子所偽託,或莊子的作品可能是在主前三百年間偽造的。這裡跟著有許多學問上的賣弄,而這種空談永無止境。現在這種高喊偽造的聲音已常可高到把一種東西因為它是偽造而摒棄的程度;人已由於這樣做而成為“專家”。它已成為一件時髦的事情,而因此是已被接受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想合時。例如馮友蘭教授,除了以最初七章為根據之外,不討論莊子的理論,這聽起來好像是科學上的慎重,且滿有教授的脾氣。
我想用下面的話來概括這些爭論。關於老子,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老子是生於第三世紀,而只有一大堆穿鑿附會的臆測;證據的重量,似乎傾向於傳統的說法,即他是孔子的同代人,因為孔子與老子的會面,不但記載於莊子的書中,也一度記載在儒家自己的經典禮記中。關於老子及莊子作品的作者,我們所知不多,但那些批評家的臆測也是含糊而更空洞,曾有種種不正確的語言學證據。我只舉下一例,你看這種論據是多麼冒險和不健全。當今有一位同代的教授用純理論的論據來接受老子必後莊子而來的理論,其論據如下:孔子的道是隻關心人的道;後來在莊子的書中道是同時關於人也關於天,而老子的道完全是天道,是道的觀念逐漸進化的極致,必然最後才出現。為什麼這個可以產生如孔子、墨翟的思想上的新泉的世紀卻不能產生一個老子?而孔子和墨翟是從何處突然“進化”來的,卻也沒有弄清楚。梁啟超冒險提出老子在後來的世紀出現,是因為社會及政治的環境在第三世紀已這般直線地惡化,正好引起老子所提倡的這種返乎自然的理論。梁啟超忘記了在孔子自己的時代中,這個世界也是夠亂的了,以致大大地激發了孔子以及那位在論語中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無名賢者。
談到馮友蘭教授所羞於接觸的莊子外篇,在全部“外篇”中只有一處可能是抄錄者弄錯的年代。(在莊子的時候,有一件事情是發生於九代以前,但在本文重抄的時候,卻寫成十二代以前。)但即使文字被竄改,也不能據以把所有各章都視為偽作來拋棄。有什麼人會寫下像“秋水”及“馬蹄”這樣著名的論文呢?甚至沒有人曾提供過一點意見。提出一種新奇理論,而用腳註及參考資料來炫耀它,對於一個青年學生是很容易的,且具有足夠的誘惑性。我曾見過一部專心從事於證明莊於的“外篇”是偽造的書就是這一類的作品。他怎樣證明它呢?不是用語言學的證據,也不是用風格或內容的不符的證據,更不是用外在的證據。這個人以承認莊子最初七章為穩固的根據地而由此出發,凡遇見一句在最初七章找不到的句子,便立刻認作偽造的證據;如果莊子在前七章只說過“無為”,但在一篇“外篇”中用了一句基本的道家句子“無為而無不為”,便被指為“不是莊子”的證據。換句話說,所謂證據不是任何觀念的矛盾,倒不如說任何補充的東西,都是偽造的證據,總之就是在前七章所未說過的話,都不能承認為出自莊子的親筆。又換句話說,叔本華只可能寫過“世界等於意志及觀念”,不可能寫過“Parerga et Paralipo…mena”(論文集),因為在其中所說的事情沒有在他的主要作品中說過!這樣幼稚的論據,顯然不能被接受在大學三年級學生的習作中。
【一、老子】
老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警句製作者之一。他的書充滿新鮮、明確及使人難忘的似非而是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句似非而是的話並非只是誠諧奇詭或一句話的出人意外的轉變,來開玩笑或收棒喝的效果,像奧斯卡·王爾德的妙語一樣。一句似非而是的話從一個基本觀點自然地進行,如果這個觀點是與一般已接受的觀點不同,它便馬上被人視為似非而是之論。它包括價值的衡量表顛倒。例如耶穌所說的似非而是的話:“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又例如以賽亞所說的似非而是的話:“我們所有的義,都像汙穢的衣服。”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