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為“成都南大門”。新津縣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現在是全省的水產大縣和蔬菜大縣,也是四川省非公有制經濟示範區。新津縣全縣90%以上的企業是民營企業。但在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這裡還是一個比較貧困的縣,農業靠天吃飯,整個縣城沒有任何企業可言。
當劉永好十三四歲的時候,每天早晨必須在5點鐘就起床,既不是讀書,也不是背單詞,而是早起揀煤渣,以補貼家裡的生活。因為街邊的一些小飯館,每天早晨從5點起就開始生爐膛賣早餐。熊熊的爐膛燃燒起來,自然就會有許多煤渣掉下來,誰先去誰就揀得多,去晚了就揀不到了。因此,劉永好每天早晨5點必定會準時等候在爐膛前。
最讓劉永好高興的是颳大風、下大雨的天氣。那樣的話,會興奮得一晚上睡不著覺。因為大風把樹葉吹落,可以撿不少柴火。特別是在漲水時分,大量的雨水湧入岷江,江面波濤滾滾,氣勢磅礴,壯觀極了。不時還會有樹枝或木頭隨著湍急的江水漂到水面上,這時,其他人家會因為擔心大水會損害家中的物品,都躲得遠遠的,把家中的東西看得好好的,而劉永好則會和小夥伴們一個猛子扎進水裡,游過去將木頭搬回來。在波濤洶湧的江河中撿水柴、游泳,是劉永好最開心的事。
就這樣,年復一年,劉永好每天除了上學的時間,其餘時間都要忙著拾柴火,他要將全家人一年燒火做飯的柴火拾夠。運氣好時,拾得多了,留夠家用的,剩下的還要挑到集市上去賣。有一年夏天,他居然賣了元,這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這是他為母親掙來的第一筆生活費。當他把這筆錢交給母親時,母親憐愛地摸著他的頭說:“永好,這可是男人才做的事啊,你畢竟還只是個孩子。”劉永好自豪地回答說:“媽媽,我長大了,應該幫媽媽做些事了。”
劉永好在20歲以前的生活十分艱苦,當時四川有段鄉間民歌,可以反映出那段時期的艱辛生活:“今年的紅苕硬是好耶,大窖小窖不夠裝,紅苕拌起九鬥碗耶,那才是小姑娘吃得口流水,老爺爺鬍子帶油花。今後我要結婚時,我還要用紅苕辦酒席來招待大家。”那時候,豐年的時候也才能吃上紅薯拌飯,要是遇到莊稼歉收,其生活的艱難就可想而知了。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劉永好來說,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紅薯白米飯,他就非常知足了。那時,劉永好最渴望的就是趕快進入共產主義。因為母親告訴過他,只要到了共產主義,“一週吃一次回鍋肉,兩天吃一次麻婆豆腐”的理想生活就可以實現。也許是童年時期企盼已久而又始終不得的緣故,麻婆豆腐和回鍋肉始終是劉永好最愛吃的菜,至今不變。
一、赤腳走過的青春(3)
這段人生的苦難經歷,成為他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每當被問及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富的秘訣時,劉永好便會伸出兩個指頭說,“就兩個字,吃苦。我在20歲之前的經歷,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這是人生最大的教育。有人說他讀過MBA(即工商管理碩士),念過博士,但是,假如沒有吃苦教育,人生就不算完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吃苦的歷程絕不亞於讀MBA和博士學位。這些苦難,給了我信念、力量,同時也賦予了我雄視天下克服困難和坎坷的毅力和勇氣。”
正是因為有了童年時期的吃苦經歷,在今後的創業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打擊,劉永好都以一種勝似閒庭信步的心態,輕鬆應對。
2。記憶深處的鞋
由於家境貧寒,在劉永好的記憶中,他在20歲前幾乎沒有穿過一雙像樣的鞋,也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可以說,他是赤著腳走過了這段人生中的黃金時期。一雙像樣的鞋可以說是這個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夢寐以求的東西,小時候赤腳成長的經歷深深打在劉永好的記憶深處,揮之不去。
在20歲之前如果說劉永好腳上穿的還算得上是鞋的話,那是一種自己製作的稱為“涼草鞋”的鞋,就是去買或者去撿別人穿舊了或者是扔掉了不要的膠鞋,把它的鞋幫給去掉,在鞋底上穿幾個洞,上面穿上幾根繩子,然後拴在腳上。
還記得那是在1966年深秋,當15歲的劉永好跟著紅衛兵北上京城“大串聯”時,母親特地挑了一件家裡最好的呢子衣服給劉永好。衣服是父親1949年土改的時候在地攤上買的,據說還是英國進口的毛料,深藍色的。衣服買來之後,父親先穿了一陣,捨不得穿,就給劉永好的大哥穿。大哥穿了一陣,舊了,翻了個面就改給二哥穿。二哥穿得看不出顏色了,就染成黑色,再給三哥穿。三哥穿得搓揉得不成樣了,就把它剪短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