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帝國夯實地基。
。。
一、赤腳走過的青春(1)
1982年,劉家四兄弟為擺脫貧困,相繼辭去公職到農村創業,他們白手起家,從孵雞、養鵪鶉開始,完成了1000萬元的原始積累,併成立了希望集團。到1999年底;短短十幾年時間,希望集團發展成為一個以飼料為主;涉足食品、高科技、金融、房地產、化工等行業;擁有140多個工廠的全國性集團公司;是國內最大民營企業之一。
回顧創業歷程,劉永好說:“我們提出了一句話作為企業發展的理念——‘順潮流而動略有超前快半步’。什麼叫‘順潮流’呢?社會的發展是潮流,市場的需求是潮流,國家的政策導向是潮流。當我們按這個潮流去做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略有超前就是順這個潮流時一定要走在前面,要領先,走在後面就沒機會了。要快半步,不能快一步,一步快得太多,有可能踩空腳。快半步,進能進,退能退,伸縮自如。”
從白手起家到擁有一個總資產27億美元(2008年中國大陸十大上榜富翁公佈的數字)的以農牧業為主的多元化產業帝國,創下了民營企業家中無數個第一:第一批下海的民營企業,第一批私營企業集團,第一批走出國門的民營企業,第一批發起成立銀行(民生銀行)的民營企業;從他個人的經歷看,他是第一批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民營企業家,第一個當選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民營企業家,第一個當選全國政協常委的民營企業家,第一個當選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民營企業家,第一批十大扶貧專員之一,民營企業的第一批全國勞動模範……
籠罩著種種光環的劉永好,在談到成功的原因時說:“如果我的成功能給人以啟示的話,那麼,我認為最大的兩個字就是吃苦,我在20歲以前的經歷,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正是那些苦難,給了我一種信念,一種力量,一種雄視任何艱難困苦的毅力和勇氣。我覺得這一段經歷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階段。如果我今天取得一點成績的話,和我吃苦、拼搏的精神有關。”
1。拾柴火的少年
童年應該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無憂無慮的時期,但劉永好恰恰相反。從記事開始,生活展現給劉永好的就是貧窮和苦難。
劉永好的父親劉大鏞是重慶巴縣人,出身於貧寒家庭,從小因陪地主家的少爺讀書,結果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重慶高等工業學校。抗戰時義無反顧地冒著生命危險參加地下黨,抗戰初期是名聲享譽重慶的救亡宣傳隊——“暴風歌詠隊”的指揮,後因身份暴露轉移到了成都。之後他因與組織失去聯絡而參加了民盟。這一段歷史在“*”中成了重大問題。解放後在新津縣農業局工作,後任局長。“*”期間,劉大鏞被打成叛徒、特務、走資派、牛鬼蛇神,遭到造反派的批判,並被遣送上山放牛。那時,劉永好只有十二三歲,他幾乎每天都要上山給父親送飯。每天中午到吃飯的時候,劉大鏞就會不停地向山下張望,只要一看到劉永好,他就特別高興。後來劉永好回憶說,當他每天打著赤腳,提著一個鋁飯盒,走30裡地,見到父親,然後把飯開啟,父親吃一小半,自己吃一大半,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光——既能見到父親又能吃飽飯。父親不幸過早被病魔奪去生命,沒能親眼目睹劉永好的創業歷程,這是劉永好深感遺憾的事情。 。。
一、赤腳走過的青春(2)
劉永好的父親一生有很大的抱負,他總是跟劉永好講要不畏困難,敢於去闖,還要有社會責任感。如果不是父親當年敢闖才會贏的教誨,也許就不會有劉永好後來砸鍋賣鐵也要創業的舉動。
劉永好的母親早年曾在黃埔軍校護士訓練班學習過,後來在新津縣平崗小學任教。當母親從小學教員的崗位上病退後,一家老少7口全靠父親那點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極為拮据。
劉永好幾兄弟的名字是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小時候由於家庭生活困難,被過繼到新津縣順江鄉古家村陳耀雲家,改名為陳育新)、劉永好,還有一個妹妹叫劉永紅。合起來就是言行美好紅,這幾個比較“革命化”的名字,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在兄弟幾個出生的時候,父母就已經定下來了。劉永好解釋說,是父母希望他們會說話,會做事,心靈美。
劉永好排行第四,作為一個家庭中的最小的男孩子,他從小並沒有得到一點溺愛和嬌寵,更沒有享受到絲毫“特權”。他從懂事那天起就幫助母親做事補貼家用,是一個老實、肯吃苦的孩子。
劉永好出生的四川省新津縣距成都20多公里,被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