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隊的人就要多站幾天。說不定根本就輪不到!今天那個老大爺實在太可憐了我才破例讓他先買。每天有多少老年人在排隊你知道嗎?只要沒有人開‘後門’,人人都有希望買到。你要為家裡人買,你也去排隊,我是廠長,你要帶好頭!”
“天天都擠那麼多人,排那麼長的隊,你讓我咋去排?”
“你就排不得啦?幾十歲的老人都在排隊。你可以憑關係,人家沒有關係的人咋個辦?”
“我家的親戚說你六親不認!”
“他們要把這種行動看成六親不認,我也只好六親不認了!我不認他們,他們也可以不認我嘛!”
“自家辦的飼料廠連我都買不到飼料,真是怪了!這是天下奇聞!我看你是標準的‘假正經’!”
那時候,鵪鶉飼養在整個新津縣城裡狂熱地發展起來。教師沒有心思上課,醫生上班也在與病人討論鵪鶉。城裡人幾乎家家都搞起了養殖業,劉氏兄弟成了成都地區最大的鵪鶉養殖戶。附近地區的養殖戶的鵪鶉苗都是從他們這裡進的。 。 想看書來
一、餐桌上發現的商機(3)
鵪鶉的繁殖週期確實太短了,而鵪鶉市場的發展又確實太快了,一時間新津縣城都變成了一個“鵪鶉王國”。當時人們車上拉的、手上拿的,幾乎全是鵪鶉用具,拉紙箱的、運飼料的、賣煤油燈的、賣罐頭玻璃瓶的,人們幾乎全部都在為下“金蛋的鳥”忙碌。真是一業旺,百業興,城裡也突然出現了許多有關鵪鶉養殖的專業市場,紙箱業、竹編業得到迅速發展,連雜貨行也沾了光。這是全縣人民最難忘的一年,也是四兄弟最忙碌的一年。這一年,村民都富裕了,草房換成了新樓房。
鵪鶉的生意太好了,好得讓人發愁,因為鵪鶉養殖戶越來越多,市場就迅速衝向了飽和。劉永好粗略算了一筆賬,他們從7分錢一個蛋開始做起,從配方、技術、養殖方面入手,使得成本降低到兩分錢。當時他們養種鵪鶉15萬隻,孵化率是90%,只需要十幾天,鵪鶉孵出後就在市場上賣5毛錢一隻,還供不應求。鵪鶉越養越多,也越孵越多,利潤率可以說翻了十幾倍、幾十倍。養鵪鶉的養殖戶越來越多,下一步將會呈幾何數的增長,可是大家都在養鵪鶉、賣鵪鶉,誰來購買這高價鵪鶉呢?誰又能吃得了多少鵪鶉呢?當時他們的生意最好的時候好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每天坐在家裡等著生意上門,每天淨掙兩萬元。這在當時來說,可真算是不小的收入,而且還在不斷地增長,有時可能3萬、4萬。市場超常發展,劉氏兄弟對鵪鶉飼料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深感憂慮。這樣無限制地發展下去的話,其中潛藏著巨大的危機。市場無序發展必然帶來惡果,鵪鶉養殖業必然會滑坡,遭受損失的就是農民。由於當時的縣委書記宣傳過他們幾兄弟,方圓幾十裡的人都知道縣委書記和劉氏兄弟的名字,一旦鵪鶉市場崩盤,人們手裡的鵪鶉賣不出去,聽到的不會再是因養鵪鶉而修起樓房的人們的感激,相反,會聽到因無計劃發展趕上風潮而虧損的人們的怨聲載道,鵪鶉飼料市場也會隨之而萎縮。他們意識到必須給人們降降溫才行,否則會造成嚴重後果。經過商量後,他們寫了一份《告全縣人民書》,說現在鵪鶉養殖太多了,不能盲目地發展,盲目地發展一定會爛市。希望能提醒人們注意。可是,人們看了告示後並沒有“醒”過來,於是他們只好把15萬隻鵪鶉統統殺掉,帶頭不再養鵪鶉了。儘管受到了一些損失,但是保證了他們在農民兄弟心目中的信譽,為下一步在農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人脈基礎。同時,他們也不得不考慮將鵪鶉飼料廠轉產其他高檔飼料。
3。希望牌飼料VS正大牌飼料
生產飼料需要買氨基酸,而氨基酸只有南部沿海城市深圳有,劉永好每年都必須出差到深圳購買氨基酸。
1988年的一天,劉永好從深圳購買飼料回來,在途經回家的路上,無意中發現,在一個公司的門市部門前,排著長長的隊。劉永好出於好奇,連忙上前打聽道:“老鄉,賣什麼的?”
“賣豬飼料的。”
劉永好聽了後一愣,心想:豬飼料這麼受歡迎,看起來,比我的鵪鶉飼料銷量要多得多。他知道,中國的老百姓對鵪鶉和鵪鶉蛋的需求有限,鵪鶉和鵪鶉蛋遠遠趕不上老百姓對豬肉的鐘愛。哪家飯桌上會離得了豬肉?養豬的市場太大了。養豬,才是真正賺錢的生意。
但傳統的巴蜀養豬業太落後了! 。 想看書來
一、餐桌上發現的商機(4)
農民餵豬用青草、大麥和紅苕,糖分綽綽有餘而蛋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