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劉永好進北京見毛主席,住在清華大學主樓的6層。在北京期間,劉永好因為沒有相機,在天安門廣場毛主席接見的時候沒照相,僅有一張照片就是在清華大學的主樓前照的。那是劉永好的一個老師帶了一個相機,給劉永好照了一張。這張照片成為劉永好第一次到首都北京,第一次到清華大學照的照片,非常寶貴,至今還保留著。從這張照片上,就可以看到劉永好當時穿的“鞋”。那時,到清華大學上學是年輕的劉永好根本不敢奢望的事,他更沒有想到的是,35年後自己竟然會出現在清華大學的講臺上給同學們作演講。2002年,當劉永好應邀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作題為《財富與夢想》的演講時,還向學生們出示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一、赤腳走過的青春(4)
在一次做客崔永元主持的《小崔會客》的特別節目時,劉永好手裡特意拿著一雙草鞋,這是去新津縣文井鄉調研時拿回來做紀念的。劉永好非常感慨地說,小時候特別窮,能吃飽飯就不錯了,根本不要奢望能穿上一雙像樣的鞋。而手上這雙草鞋顯然已經是時尚和工藝化許多了。
劉永好的腳比較大,要穿45號大鞋,沒有鞋穿的腳可以自由發展,不受約束。劉永好在上小學的時候國家還沒有改革開放,那時候最大的人生目標就是進城當工人,擺脫下鄉當農民的命運。由於學習勤奮加上機遇,劉永好在四川省德陽機器製造學校(後改名為四川省機械工業學校,也叫四川機械管理幹部學校)中專畢業後留校任教,捧上了“鐵飯碗”,過上了衣食無憂、旱澇保收的日子。這在當時是令許多人羨慕的職業。
在20世紀80年代初,劉永好順應時代潮流,毅然丟掉“鐵飯碗”,辭職下海創業,這是從中國西部貧窮落後的山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的創業之路,這是一條白手起家走出來的路,可以說是劉永好赤腳走出的希望之路。劉永好赤腳走出了人生路,同樣,他也赤腳走出了創業之路。
3。插隊古家村
1969年,劉永好18歲,正值青春的大好年華。這一年,是大規模的城市青年插隊農村接受“再教育”的第一年。這一年,劉永好剛好初中畢業,恰好趕上這場城市青年到鄉村鍛鍊的人口大遷移。劉永好插隊的地方,是成都市郊的新津縣順江鄉的古家村,這裡也是劉永好從小生活的地方。這裡窮鄉僻壤,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通電,就連一條完整的公路都沒有。當地的老鄉們甚至開玩笑把這裡說成是一個鳥不生蛋、兔不拉屎的地方。這裡的農民每天從早幹到晚,才能掙2角7分錢。他們這些從城裡來的孩子連農民一半的活都幹不上,能掙多少錢呢?生產隊長照顧他們,給一半工分,也就是1角4分錢。
這裡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很多青年“滿腔熱血”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準備在這裡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但眼前的事實,卻將他們滿腔的熱情化為一盆冰水。隊裡暫時給他們倒騰出一間房,裡面有一張通長的大鋪炕,能睡十幾個人。中間用秸稈編成簾子再糊上牛皮紙隔開,男生女生各住一邊。
這些十幾歲的城裡孩子,根本不懂什麼是生活,怎麼過日子,他們完全就沒有獨立生活的體驗。他們領來的米會很快吃完,領來的柴火也會很快燒完,而用完了就一無所有,只好餓肚子。他們白天要下地幹活,晚上睡在冰冷的炕上,日子一長,實在是有些忍耐不住。情況好的時候,一天三頓還能有米飯吃,但沒有菜,只有跑到老貧農家借點鹽,回來化成鹽水,大家用鹽水就飯吃。
那時候,他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上菜。有一天,集體戶的戶長對同學們說:“咱們已經有一個月沒有吃菜了,下地幹活覺得渾身無力。今天咱們都停半天,去山上找野菜,回來再到老鄉家借點鹽,咱們用野菜醮鹽水,改善一頓生活,飽餐一頓如何?”
大家聽了,都高興得跳起來。留兩名女同學在家做飯,其餘的人都上山找野菜。十點多鐘,上山找野菜的人就回來了,大家歡天喜地地美餐一頓,只見十幾個人圍在鍋臺邊,每人手裡拿著頭號大碗,碗裡的飯都是兩碗扣在一起的,像小山似的,吃起來都碰鼻子。野菜醮鹽水不知怎麼就那麼好吃,平日裡嘰嘰喳喳的聲音不見了,大家頭不抬、眼不睜地往嘴裡忙活著……
吃完飯,有人提議,“戶長,咱們休半天吧,大家痛痛快快睡半天。”
戶長也覺得渾身疲勞,於是就滿足了大家的要求。這一覺不打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還是貧協主席來敲門,把大家叫起來的。貧協主席是集體戶的名譽戶長,頭一天沒有看見這群孩子上工,就覺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