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文中這樣寫道:“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而不是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藝術。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學得到的,好像科學一樣需要尋求實證,而由實證中得到結論。必須順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樣,由擺脫了感情與慾望的思想中綻放出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正因為有了“悟”,李小龍才能將精通的各種拳術和後來學習的氣功、硬功、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拳法融合起來,去其繁冗,取其所長,逐漸形成具有濃厚李小龍特色的拳術,並有意識的把武學與哲學結合起來,在生活中去思考和感悟。有一次,李小龍乘船出海,坐在船舷旁邊,很隨意的就用拳頭去擊打海水,就在這時,他覺得自己“悟”到一種東西:“就在那一剎那我突然悟到了‘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正是功夫的要義嗎?這種普通的水正為我說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頭打水,可水並不感到痛。我再用盡全力打下去,水也不會受傷。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卻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可以適應於任何容器。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樣。突然有一隻小鳥飛過,它的影子倒映在水裡,就在那一瞬間,另一層隱藏著的意義躍進我的思想。我站在對手面前時,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鳥在水上的倒影一樣嗎?這正是葉師傅所說的‘超然’的意思,不是說全無感情或感覺,而是要讓你的感覺不受滯留或阻礙。所以要控制我自己,我就必須要以順乎自然來接受我自己。我躺在船上,覺得自己已領悟如何將剛柔合而為一,已經和大自然渾然成為一體。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讓船自由自在地順其自然漂著。因為在那一刻我已經獲得一種內在的感覺。所有的反抗意識都消除了,在我的思想中再沒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裡整個世界就都是一體。”
李小龍一邊表演,一邊授徒,一邊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武技。來美國前,李小龍學了不少流派的拳法,但雜而不精,且未能融會貫通;來到美國之初,半工半讀和生活的壓力佔用了他大量的精力,使他無法對自己的功夫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提高;進入大學後,生活狀況得到改善,時間也更為充裕,再加上所學的哲學知識,使得李小龍開始系統的、深層次的對武學進行思考和總結。
如果把人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那麼每個階段他的經歷和感悟都是不同的——青少年時期在香港是李小龍生命的第一階段,而來到美國直至開辦振藩國術館前,是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李小龍人生觀、世界觀、武學觀發生巨大改變的時期,是創造截拳道和進軍好萊塢之前的一個積累和總結的過程。人生和歷史一樣,都是一個“收…放…收”治亂相間的過程——漢高祖一朝放,文景二朝收,漢武一朝放;康熙朝放,雍正朝收,乾隆朝放……這一過程,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的辨證思想。李小龍在香港是張揚的,到了西雅圖開始收斂,這才有了後來進軍好萊塢的釋放,如果沒有這幾年的沉澱和思考,即便給了機會,李小龍也很難取得日後的巨大成就。
當一切條件都成熟之後,李小龍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創辦一家武館!
四、夢開始的地方——振藩國術館(1)
每個習武之人都希望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武館,李小龍也不例外。他的拳法、他的武學思想、他那種鋤強扶弱的武學精神,都需要一間武館來承載。但是李小龍遲遲沒有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一方面是資金和場地的條件還不成熟,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聲望還不夠高,不足以吸引更多人前來,最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在武學上的修為還達不到開館授徒的層次,所以從愛迪生技術學校到華盛頓州立大學,李小龍都是變相的以組建武術隊,開設武術班的方式來推廣中國功夫。換個角度看,李小龍來到美國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為創辦武館做準備,而當創辦武館的條件真正成熟起來的時候,李小龍又猶豫了,李小龍也是普通人,也會有普通人的情緒,畢竟,這是他來到美國後所要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旦走出,就只能往前,再無退路。
在這個時候,李小龍的朋友,比他年長16歲的木村武之站了出來,他告訴李小龍,機會就在眼前,沒有理由放棄,唯有把握當下,方能創造未來!更何況,你李小龍也不是那種猶豫不前之人。
“唯有把握當下,方能創造未來!”李小龍默唸這句話,一分鐘後,他拍板,幹!
老大拍板,木村武之和傑西?格魯夫等弟子便開始張羅開館事宜。
1962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