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4 頁)
,“而且酒量的不同直接造就了人際關係的不同”,造成了領導的喜好、崗位分配的差異。
不過這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是難免的事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也不必將社會過於理想化;而且半年來她也越來越適應這樣的工作和生活,“我現在已經開始理性的琢磨如何有效應對酒局,還有,我終於開始吃蝦和蟹這一類的玩意兒了,因為如果不吃這些,那就只能吃鱷魚肉穿山甲肉貓頭鷹肉等更加恐怖的東西……”;但本已開始適應的她為何“突然”自殺,讓我們唏噓不已。
她沒有留下遺書,她自殺的原因,自然是千頭萬緒,無法弄清楚的。事後看來,表面上或許可以說是因為“逼婚”。女孩子到了25歲,家裡催得緊些,本屬正常現象。
據警方透露,2月24日(週日)上午,有位34歲的單位領導向她“示好”;中午她給大學一位同學發簡訊說自己大哭了一場(她反對相親、同事介紹,“內部消化”的立場,不少同學都有耳聞,其在網上對此也曾明確宣示)。
她是週日夜晚在宿舍開始上網檢索有關自殺的諮詢,於次日凌晨2點坐電梯到達頂層(電梯中有錄影為證),當時身著睡衣,外面披了她新買的大衣,腳上穿著拖鞋;將近7點的時候她跳樓身亡。那一夜,廣州有雨,她站在樓頂上四個多小時,應該很冷!
她身亡的案情並不複雜,迅速排除了他殺的可能性,某名校按照“相關規定”交給她的父母1萬8千元,其父母也是十分厚道的老人,並沒有任何異議,不到一週她的後事便辦完。
某名校處理自殺這類事件也頗有經驗,對她父母和當時趕到的個別同學全程“陪護”,安撫得十分“周到”;在校方的強烈要求下,她的追悼會在週五下午3點舉行(她的同學都希望追悼會至少要在週六舉行),許多在北京等地她生前好友及親屬,除個別代表週五一早乘飛機趕到廣州外,都未能參加。
或許有人擔心,一旦人多容易出現群體性突發事件吧。她的追悼會如期平穩舉行,不少人如釋重負,可以安心度週末了,甚至追悼會還沒開,在去追悼會的路上,個別人也便“有說有笑”起來;短暫的追悼會結束後,同學們在廣州各自找賓館住下,訂明日的機票啟程;她的父母也於第二日中午坐火車返回老家……
匆匆地,她25年的生命便結束了,她的死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哀思。自己、家人和社會這麼辛辛苦苦,培養這麼多年,剛剛參加工作便夭折……她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了呢?
——或許對她工作的單位,什麼痕跡也留不下,她追悼會的遺像還是同學們在北京做好帶去的;某名校校園論壇悼念“她老師”的帖子,網管見一個“和諧”掉一個(據說如此處理這類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只有她大學同窗好友一個用日文寫的悼念貼子一度倖存了一段時日。想必不久後還會有一大群人競爭她身後留下的位子,畢竟中國高學歷人才“過剩”。
——對她父母,或許只有那1萬8千元。現在什麼都在漲價,25年的含辛茹苦,一位名牌大學的碩士畢業生的命,只換1萬8千元,不能不說太賤了些!其升值幅度遠趕不上“鱷魚肉穿山甲肉貓頭鷹肉等”某名校某些人愛吃的山珍海味漲價的力度吧!
當然人間還是有真情,她的大學、研究生和中學同學,許多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甚至還在讀書的同學們,都紛紛解囊,募捐的數目竟然也超過了“相關規定”的1萬8千。某名校善於辦事,大概想給她的父母“更大”的安慰,想把這兩筆錢加在一起給她父母報上一個更大的數目,後被同學們發現。我們不知道校方是如何知道同學們捐款的數目的,或許只是“全程陪同”的結果,當然也有人過於善良,往往以“大局”為重,確實為校方處理問題帶來許多“便利”。
魯迅先生在《憶劉半農君》時,曾經說過他喜歡年輕時候的劉半農,雖然當時不免幼稚單純;而討厭逝世前幾年身居要津的劉半農。不錯,年輕時的劉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今日的她,未等到在某名校行政上身居要津,還只是一個小小的學生輔導員時便自殺了,確實也是“淺”,但卻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她的部落格SPACE名稱叫“好好活著”,而她自己卻選擇了另一條路,有人從中看出的是諷刺。然而我卻只能說這些人愚鈍。
是“好好活著”沒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