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作品來。
三 酒與文學藝術(3)
古代書法家、畫家在創作中亦離不開酒。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開始時向衛夫人學書法,後去作官,與東土士子日盡山水之遊,飲釣自娛,書法更加精進。其著名代表作《蘭亭集序》,便是他於紹興蘭亭和孫統、孫綽、王蘊等四十一人聚飲時寫就的。唐代的張旭,可謂中國的草聖,唐文宗李昂將他的狂草與李白的詩歌、斐景的劍舞看成世間的“三絕”。而他的“草書”,往往是在酒後完成的。在杜甫的《飲酒八仙歌》中,有“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詩句。時人稱他為“張顛”,稱他的狂草為“醉墨”。其實他也不是真醉,他在酒後呼叫狂走,不過是乘一時之趣,使平時練就的功夫得到更好的發揮而已。蘇軾也對“醉墨”頗為欣賞,將其作為新建屋堂之名:“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消百憂。”
宋代書法家蘇舜欽,官運不佳,被謫放到蘇州時,常練草書,有時酒酣落筆,較之平時更洋洋灑灑,別具一格,人爭相傳之。明朝遺臣朱耷,往往於醉後揮毫,人們知其嗜酒,聞字、畫“皆得其醉後”,所以,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將紙、墨置於席邊,待酒興大發,他便開始潑墨,結果是“洋洋灑灑,數十幅立就”,而“醒時,欲覓其片紙隻字不可得,雖陳黃金萬鎰於前夕顧也!”(見《清朝藝苑》)
繪畫與書法一樣,要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必須有嫻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並心有所感而寄於筆墨,理論上要求“得意忘形”、“逸筆草草”,“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僅書法家創作藉助於酒力,許多畫家亦然。蘇軾說:“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文至於韓退之(韓愈),書至於顏魯公(顏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道子畫人物……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有餘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關於唐代畫家吳道子飲酒的事,史籍上多有記載,如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說他“好酒使氣,每欲揮毫,必須酣飲”;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有寺院主持以酒換取吳道子畫的記載。這都表明酒與吳道子的畫之間,一定有些關係。明代畫家唐伯虎,築室於桃花塢,飲酒作畫,以賣畫為生,求畫者往往攜酒而來,才可得一畫。
古代與飲酒有關的名畫比比皆是:東漢壁畫《夫婦宴飲圖》;“磚印壁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之一——阮籍》;晚唐孫位的《高逸圖》,此圖原應是畫“竹林七賢”的,因圖只存山濤、三戎、劉伶、阮籍四人,故殘卷得“高逸”之名;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南宋劉松年的《醉僧圖》;明代劉俊的《雪夜訪普圖》,是宋代趙匡胤雪夜走訪趙普的歷史故事圖;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圖》,這是一幅文人士大夫宴飲的圖畫;明代丁雲鵬的《漉酒圖》,此圖描繪了陶淵明過濾酒的場面;清康熙《五彩鍾馗醉酒像》等。上述作品充分地說明酒與書畫藝術不解之緣由來已久。
我國古代借酒作書、作畫者,遠非上述。可以說,大部分畫家和書法家的許多藝術精品的產生,都與酒密切相關。當然,他們之所以能創造出精湛的藝術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的勤學苦練。但是,也絕不能忽視酒對書畫作品的誕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4。酒與舞蹈
中國的各民族大都保留著本民族的酒禮習俗和歌舞文化。而酒與舞的不同的結合形式,恰恰最能體現出各民族的生活習性和民族性格。在諸民族自發的禮儀交往中,酒與舞往往被視作最隆重的儀式和最熱誠的接待,是最恰當、最美好的祝福和祝願。在一些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酒與舞蹈被視為珍貴,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居住的山寨往往被人稱作“歌山”或“花山”,這正是苗家人喜愛歌舞的形象的比喻。苗家有一句俗語,“苗家無酒不唱歌”。可見,酒歌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酒歌優美的旋律和節奏,正是苗家豐富多采的舞蹈的伴奏。酒、歌、舞的結合構成了苗族豪爽、開朗的民族性格和他們好客、敬客的個性。從苗家婚禮酒歌中的“樓板舞”中,即可體會到這種民族的性格及其淳樸、憨厚的民族風尚。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三 酒與文學藝術(4)
當某家的兒子透過自由戀愛的形式,娶到了一位稱心如意的好媳婦時,村寨裡的青年男女就要彙集到新郎家中討喜酒吃。新人將朋友們邀請上小樓,打圈圍坐在一起,這時朋友們唱起酒禮歌,新人趕緊捧出美酒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