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 頁)
石磨子”。因此,她在文章中,以一顆女人的心,呼喚著“道德”、“良心”、“愛和美”的人性的復歸。文章的結尾,她告誡人們說:“年輕人啊,請你們瞭解一下老年人的悲痛,老年人所付出的犧牲吧。這些人實際上是以他們的生命作為代價,換來了今天思想解放的局面的。實際上我們是踩著他們的血跡向前走啊!”
小說《洗禮》的主人公王輝凡是作家在眾多現實人物中概括出來的一個典型,作品透過對王輝凡愛情生活的悲歡離合和政治生活的坎坷、曲折的交錯描寫,表現了老一代革命者所經過的痛苦“洗禮”,以及靈魂的淨化過程,對那個有其深刻教訓的悲劇時代的人物靈魂進行了新的開拓。
王輝凡、劉麗文是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王輝凡是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老幹部,但解放後長期受極左思潮影響,失去了原有的敏銳和熱情,迷信、愚忠、僵化禁銅著他的思想。劉麗文則是一個頭腦清醒,情感熱烈、豐富,敢作敢為的新女性,她蔑視權勢和榮華,追求純真的理想和信念。這對經歷、思想、性格迥然不同的夫妻,在“風暴”來臨之前終於分手了,但在瘋狂的浩劫中,卻又重新結合。是什麼力量使他們破鏡重圓,殊途同歸呢?是現實的沉痛教訓,震驚了王輝凡,喚醒了他的人性,使他獲得了覺醒的勇氣和力量。這樣,就使一個平凡的故事,賦予了極為深刻而廣闊的社會意義,也就使小說的主人公升華到典型的高度,以獨特的形象跨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畫廊、韋君宜正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從探索的角度去開拓文學的新領域。她自己身為老幹部,觀察生活,蒐集素材,描寫人物都相當嫻熟、真切。
如果說《洗禮》中的王輝凡是人性的復歸的話,那麼在《夕陽賦》中的高奶奶,就是作家對古老的中華民族孕育的富有時代光彩的完善人性的熱烈讚頌。高奶奶世代貧窮,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當了四十年保姆,在腥風血雨的日子裡卻能明是非,辨黑白,用自己微不足道的行為支撐著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她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和偉大人格,是不可戰勝的。韋君宜這種對人類智慧的高度頌揚,有著深遠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
林海音
張默芸
臺灣和北平是我喜歡的中國的一個省和一個特別市,我以能和這兩個地方結不解緣為榮。
——林海音:《兩地·序》
這是真的。她熱愛它們,她把她對於這兩個地方的愛傾注在每一篇作品裡,熔鑄於每一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弄清楚這一點,就比較容易回答“林海音到底是個北平化的臺灣作家呢?抑或是臺灣化的北平作家這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了。應該說,她都是。確切地說,她首先是”北平化“的臺灣作家,然後才是”臺灣化的北京作家“。這是因為,她的創作活動雖然是在臺灣才開始的,但創作準備時期卻在北京。臺灣是她的故鄉,而故鄉的人民、景物,自然是她漚歌、描寫的物件。但無論她怎麼”化“,她都是中國作家,這是毫無疑義的。
然而,這位六十年代就斐聲臺灣文壇的作家,大陸人民卻無法讀到她的作品。但一水隔不斷骨肉情,她的作品一本一本地流傳到大陸,很快,她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被搬上銀幕。於是,1983年春,在她度過金色年華的北京,我們看到了這樣令人歡欣的場面:人們相互傳遞喜訊:根據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南舊事》,獲得馬尼拉第二屆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於是,這部影片一下子風靡海內外。小說《城南舊事》也相繼在北京、廣東出版。暢銷海內外的大型文學刊物《海峽》,也於1983年二期,全文刊載了這部情思切切,鄉戀深深的小說。
從此,大陸人民認識了這位作家,並希望瞭解她的身世、讀到她所有作品……
一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版,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併兼任《文星》雜誌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誌》,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