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十里,土匪潛伏,活動猖狂。陳學昭隨工作隊進村後,訪貧問苦,發動群眾,鬥爭逐漸展開。第二年夏天,她參加了海寧斜橋區黃墩鄉的反霸和土改工作,擔任黨支部組織委員。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打碎了封建社會秩序,給農村帶來深刻變革。身在群眾之中的陳學昭,感受到貧苦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親眼見到他們在鬥爭中的成長和提高,成為土地的主人。生活越深入,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便清晰地站立在作家的面前。工作結束不久,回到杭州,根據這段生活積累的素材,她寫出近三十萬字的《土地》初稿,經過不斷修改,壓縮成十五萬字,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陳學昭看來,生活不是享受,而是苦鬥。剛剛完成土改,她於1952年3月又下到正辦互助組的杭州龍井茶區。整日跑各組,跟姑娘們上山採茶或揀茶葉,同茶家的感情日益加深。第二年初夏,她在北京文學講習所拉出小說《春茶》的提綱,而創作起來又感到千頭萬緒,無從下筆。她意識到自己生活深入得還不夠,決定再回杭州補充生活,於是便來到梅家塢,和農民一起生活和勞動,一起辦合作社,直到1956年完成長篇小說《春茶》上集。幾年以後,她雖經歷了巨浪的打擊,卻仍然懷戀杭州茶區,在1963…1964年參加了滿覺隴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並完成《春茶》下集。
生活是大海,要獲得它的真諦,必得探入海的深處。作為作家,陳學昭有一種極寶貴的精神——就是向下,在勞動人民中間深深紮根。解放後,陳學昭擔任了全國政協特約委員、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人民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文聯副主席等重要職務,但她始終不脫離實際,參加農村基層工作,結交許多農民朋友。她感到越接近他們,越從心底尊敬和熱愛他們。多少年過去了,她堅韌不拔地向生活汲取創作營養,《土地》和《春茶》便是從這泥土中長出的果實。這兩部作品描寫從土地改革、互助組到合作化——我國農村所走過的艱難歷程,清晰地描繪了農村社會變革的嶄新生活畫面。作品中傾注了作家對農民的深厚感情,著力表現他們對共產黨的愛戴,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追求以及堅強不屈的民族自尊心。作者在《春茶》後記中寫道:“我只不過想用樸素的筆寫下一點在這時代中我活著、見著的和感覺著的東西。”沒有那幾年紮紮實實的生活,便沒有《土地》和《春茶》。
除農村生活之外,陳學昭還在浙江大學工作近一年,到北京文學講習所從事專業寫作不到半年,隨中國婦女代表團去蘇聯參加十月革命節,陪同法國著名作家薩特到各地參觀訪問等等。這期間寫了一些散文、遊記、隨筆,發表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
陳學昭是散文家、小說家、又是詩人。千變萬化的生活和鬥爭,常常使她提筆寫詩,直抒胸臆。1954年在梅家塢她把1942年以來寫的詩選出十四首結成集子《紀念的日子》出版。這一首首抒情詩從法國到中國,記錄了作家的心聲,可愛的巴黎遭到法西斯踐踏,戰友壯烈犧牲;八路軍又開闢了一個解放區;勝利的凱歌,動人的訊息又傳來……痛苦和歡樂都在她的筆下鑄成詩句。
生活,並不是永遠正確的真理,它曾無情地給過陳學昭不公平的待遇:1957年被開除黨籍,定為右派分子,後來,罪惡的“十年”中又被抄家,被揪鬥。她曾分析過自己的弱點:“不善於處理人事,缺乏靈活性,清高自許,傲氣凌人。”並說:“我缺乏社會實際經驗,遇到的好人多,然而,只要遇到一個壞人,就毫無對策,被人置於死地。”(《天涯歸客》)這些,確實使她在複雜的人生路途中吃過虧,但因她為人耿直,光明磊落,具有尖銳敏感的個性而招致的禍患,卻不應當由她個人承受,這純粹是歷史的誤會。
一個捨棄一切追求共產主義事業的人,被判為右派分子;一個熱愛勞動大眾,和人民不可分離的人,被孤立起來;一個感情豐富的作家,遭到無情的鞭打;歷史,這是多麼不公正!她想到過死,但想到自己要做的事還很多,只要信仰不變,還需奮鬥,她堅強地挺過起來了。1958年3月,她下放到紹興文化館勞動,兩年後被分配到杭州大學圖書館做釘圖片、理報紙等雜事。自從工資制以來,陳學昭一直靠稿費收入生活,不拿工資,後來不能寫作,也依然“生活靠寫作自給”,直到1962年6月。之後,她又到農村、工廠參加“四清”,從事體力勞動。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她回到大學圖書館,接受批鬥……
陳學昭的生活道路充滿了荊棘,早年流浪漂泊,在海外曾遭圍攻謾罵,回國後愛子夭折,婚姻死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