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頁)
就發生過宗法信仰的背叛。祖父原是儒門秀才,可在二十歲剛出頭時,卻冒著背叛孔孟世家要遭點天燈的極刑處罰而篤信了基督教。當時盛傳信教人都被洋人換了心肝。她祖父為傳教奔波勞累患肺病早逝,於是她祖母便將祖父的肉體和靈魂交給了英國傳教士和他們的上帝。祖母以極大的決心和勇氣,肩起養育只有三歲的兒子曾次亮(曾克的父親)的責任;她辛勤地勞動著,虔誠地祈禱著,頑強地生活著,不知了吃多少苦,終使曾次亮成人,考取了北京高等師範大學,簡稱京師大學,接受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思潮,信奉了唯物論,叛逆了基督,畢業後回到河南開封從事中學教育,心向民主,同情革命,並於1927年加入左派國民黨,成為曾家通向現代社會的指路明燈。解放戰爭中他曾受到劉伯承、鄧小平的接見,1950年調到北京,在國家新聞出版署工作,由於他學養高,造詣深,精通天文曆法,後在中華書局任編審,從事天文史研究。1958年還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曾克的母親武翠蓮也是一位心地善良為人虔誠勤儉賢惠能幹的基督教徒,因讀聖經,識字不少,為了支援、補貼丈夫上學、養家餬口,自己創辦私塾小學。子女長大成人後,她支援他們投入革命營壘,丈夫為此給她改名為武育英。
曾克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宗教和新思潮相撞擊、相鬥爭由孔孟傳統思想為泥士而構建的家庭裡。她的童年是在祖母和母親為她講述的聖經故事、民間故事、寓言和讚美詩的吟哦聲裡度過,朦朦朧朧的“伊甸園”和“天國”,曾給她在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夢一樣的畫面,也承受著複雜的矛盾。祖母、母親吃飯、睡覺、起床前,都一定要曾克和她們一同做禱告,第一句總得說:“我有罪,請上帝饒恕!”這句話,曾克像唱歌一樣唱得很熟,慢慢地她不想這麼說。她記得祖母、母親常常對她說:上帝要求每個孩子都要遵守“不打人,不罵人,不說謊,不騙人”這四條戒律。她問奶奶和母親:“我沒有罪說有罪,不是說謊嗎?”她們無言以對,但總是以要進天國為人生目標,要求幼小的曾克這樣做。直到接受了唯物思想的父親回到開封,她才逐漸擺脫了無罪說有罪的痛苦,並得到父親給女孩解除封建枷鎖的自由——不準家裡給她纏足、穿耳、說婆家。
曾克五歲即人母親辦的私立初級小學讀書。1927年大革命失敗,曾克的父親由於不肯到國民黨大員銓敘那裡登記而被通緝,並通知河南全省不准他在省內工作,這便促使他下了徹底革命的決心。這之後,曾克在開封第五小學和第一小學讀高階小學。1929年至1936年她在著名的開封私立北倉女子中學讀書。其間,沉迷於古今中外文學名著裡,《格林童話》、《灰姑娘》、《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及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等作品,不僅最早給她帶來文學上的趣味,還在她的心靈深處播下了什麼是愛,什麼是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她從父親和老師楚圖南(作家)、柯仲平(詩人)那裡接觸到新潮雜誌《新青年》、《小說月報》、《東方雜誌》等和新文學及國外的文學作品——盲詩人愛羅先珂的《桃色的雲》、梅特林克的《青鳥》和蘇聯的小說,這些使她如痴如迷的精神食糧,是她追求人生光明目標的動力。另外,在老師幫助下,曾克積極參與成立學生會、出牆報、辦讀書講演會,討論社會進化史、大眾哲學和婦女解放問題,開始發表詩歌與散文,後來自己又自辦牆報《五隻手》。牆報,便是這位作家最初的操練場。
二
1935年冬,因響應北平“一二·九”抗日愛國學生運動,曾克積極參加開封大學中學學生的罷課、臥軌、請願運動,在隴海和京漢路上召開聲援大會,發表演說,編印傳單,戰鬥四天四夜,使火車中斷一百多小時,因而被學校當局勒令退學。她父母都是學生愛國運動的熱情支持者,學生在她家開會,她母親不惜冷淡上帝而為臥軌學生送水送飯。翌年春,曾克在楚圖南、羅繩武、馮素陶等老師的幫助下到上海江灣私立“騰佩福幼園”擔任保教員,同時參加上海共產黨文委的外圍組織“上海職業婦女俱樂部”,井在法租界薩菩賽小學當代課老師。1937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教育先修班,同年“八·一三”上海抗日戰事爆發後,她參加了大夏大學地下黨組織的“大世界難民收容所”的服務工作,不久她回到河南大學借讀,同時投入開封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參加學生演劇隊,同大夏大學的同學柯崗和黎辛創辦救亡刊物《爭存》半月刊。
盧溝橋的抗日炮聲,是一個民族的偉大召喚。在父母的支援下,曾克和妹妹曾蘭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