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頁)
向前跨進了一步。
瀋陽解放後,白朗回到了久別十餘年的家鄉。那塊曾是沒有春天的土地生了她,她愛那遍野的紅高粱和苣蕒菜。但她的寡母和弟弟都未能熬過十餘年亡國奴的人間地獄生活,而早已離開了人世。這在她的感情裡留下不少悲悽。
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她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工作者代表大會(即第一次文代會),同年12月又參加東北文聯和東北文藝工作者協會的成立大會。
多年的流浪和戰鬥生活,使得白朗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創作,東北作家協會成立後,她便立即從事專業寫作。
1950年,白朗用了三十個晝夜,一氣呵成著名的優秀中篇小說《為了幸福的明天》。這個中篇先後印行了十四版,二十餘萬冊。被譯成日文和朝鮮文,還出版了縮寫本《真正的老師》,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重排印行。
《為了幸福的明天》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反映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作品的主人公邵玉梅是一個貧苦人家揀回來的苦孩子,從小受盡了虐待,但也養成了她的吃苦耐勞、樸實善良的性格。新中國的建立,給她帶來了光明,她入了軍工廠,得到了徹底解放,過上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共產黨的教育下,她不斷提高覺悟,從一個無知識的普通人,成長為工人階級的一員。為了愛護工廠,幾次光榮負傷,以致殘廢。但她從不灰心,總是奮力自勉,決心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貢獻給人民的事業。
作品的故事是以最後一次搶救邵玉梅為線索展開的,結構新穎,不落俗套,有倒敘、插敘、回憶及人物細膩的心理描寫,藝術成就是很高的。這部中篇小說不僅生動地描寫了英雄人物,同時還表現了建國初期東北社會生活的新風貌,新風氣,人與人之間的新型關係,中蘇友誼,組織對邵玉梅的關心、愛護,人民對她的愛戴。篇中有許多對純潔女性心靈美的成功描寫,感人至深,催人淚下。這部作品是一部成功之作,是當代文學史上較早地描寫工人生活、塑造英雄人物的成功嘗試,是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
1950年至1955年,是白朗工作最緊張、創作最多的五年。解放初期,工人、農民、幹部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白朗更是信心百倍地工作著、寫作著。朝鮮戰爭爆發後,她便往返於中國——朝鮮的衛生列車上接送傷員,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斷激動著她,於是創作了描寫衛生工作者在抗美援朝醫療戰線上鬥爭的長篇小說《在軌道上前進》。書中生動、細膩地描寫了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醫務工作者、乘務員的忘我犧牲和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及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
1951年,白朗以國際婦聯調查成員的身分赴朝鮮戰場,參加了調查美國和李承晚暴行的活動,參加起草《告世界人民書》,揭發、控訴反動派的滔天罪行;同年秋,奉命代表蔡暢、鄧穎超兩位領導到索非亞參加國際婦聯執委會。1952年隨巴金等人到朝鮮戰地訪問;9月,奉周恩來總理委派,陪同英國朋友、作家、工黨議員費爾頓夫人再次赴朝鮮訪問;12月,出席維也納世界和平大會。1953年又應費爾頓夫人的邀請、奉周總理之命出訪英國並參加在倫敦舉行的“三八”婦女節,因保守黨政府拖延簽證而未能成行;同年出席哥本哈根世界和平大會,會後去赫爾辛基參加芬蘭婦女大會;7月回國,翌日即換上志願軍軍裝參加以羅烽為組長的訪問組奔赴朝鮮開城,同時參加了在板門店舉行的朝鮮停戰簽字儀式;8月,參加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又一次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4年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婦聯委員,1956年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如開的亞洲作家會議。她作為中國五十年代的國際風雲人物,還訪問過蘇聯、丹麥、奧地利、緬甸等國,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成績。
白朗是一位有成就的著名女作家、社會活動家、和平戰士。在解放後最初的幾年中,她以自己的卓識、膽量和才能,為祖國人民與世界和平做了大量既勞心又勞力的工作。在創作上,這時期是她的豐收季節,除以上提到的作品外,還先後出版了報告文學集《真人真事》(1950年,天下圖書公司出版)、《鍛鍊》(1957年,通俗文藝出版社出版)、《十四個女先進生產者》(1956年,中國婦女雜誌社出版),散文集《斯大林——世界的光明》(195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和《月夜到黎明》(1955年,作家出版社)。白朗的散文所涉及的內容相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