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羽提起壺中酒,拉著虞姬的手,再與共飲。飲盡數觥,便站起來做歌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生平的愛幸,一是烏騅馬,一是虞美人,此番被圍垓下,已知大事遠去,許多往事一齊湧上心來,因此悲歌慷慨,嗚咽難過。虞姬在旁聽著,已知項羽徹底喪失了鬥志,也做歌應和道:    
楚霸王痛失江山美姬之謎(2)
漢兵已略地, 四面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歌未吟罷,虞姬已是潸潸淚下,項羽聽虞姬歌聲,聲情悽咽,不覺心傷,亦流下許多眼淚。左右侍臣,統皆情不自禁,悲泣失聲而不忍抬頭。忽然聽到營中更鼓已擊五下,項羽回頭對虞姬道:“天快亮了,我當冒死出圍,你怎麼辦?” 虞姬道:“妾蒙大王厚恩,追隨至今,今亦當隨去,生死相依;倘得歸葬故土,死也甘心!” 項羽道:“你這樣的弱質女子,怎能出圍?你可自尋生路,我大概要當與你長別了。” 虞姬突然拭淚起立,挈項羽手道:“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說至此,就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頸中一橫,頓時血濺珠喉,一道香魂歸於渺渺的天際。項羽相救已是來不及,只有撫屍痛哭,命左右掘地為墓,將虞姬屍體埋葬。 項羽乘上烏騅馬,趁著天色尚黑的時候,帶了八百騎,銜枚疾走,放棄楚營,悄悄地向南方遁去。天亮以後,劉邦聞訊,立即派五千騎兵追趕。項羽渡過淮河,只剩不足百人。在陰陵迷失了道路,陷進沼澤地帶,被漢軍追上。一番惡戰,項羽只剩幾個殘兵了。項羽衝出重圍,跑到烏江邊上,前面茫茫烏江,流水澌澌,後面滾滾追兵揚起的塵土。眼見走投無路,卻正好烏江亭長,泊船在岸旁,烏江亭長見項羽躊躇,便敦促道:“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尚足自王,現惟臣有一船,願大王急渡!”項羽聽了,笑對亭長說:“天已亡我,我何必再渡!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行,今無一生還,縱使江東父老,見我生憐,再肯王我,我有何面目相見呢?”始終不肯過江。亭長不忍,屢次催促項羽上船,項羽嘆道:“我知公為忠厚長者,我無以為報,惟坐下的烏騅馬,隨我五年,日行千里,臨陣無敵,今我不忍此馬染血沙場,特地贈公,以為留念。”說畢跳下馬來,將馬牽付亭長。片刻之後追兵大至,項羽步行迎上,持短兵器殺死了幾百漢兵,他身上也受了十多處傷。最後項羽力漸不支,用劍自刎,終年三十一歲。烏江鎮外,高高的崗丘上,有一座霸王祠,漢唐始建,後世續修,延傳至今。 應該肯定,當時項羽在烏江完全可以渡過江東,一切重頭再來,如果項羽有這個奪取天下的雄心,他或許會選擇渡江求生。儘管他是個有種種缺點的人,但他最閃光的是首先有真性情。因為有情,虞姬的死讓他徹底失去了求生的意志,有船亦不渡。 後人因憐虞姬,譜成詞曲,歌詠其事。所以曲譜中有“虞美人”一調。又相傳楚地生有一種香草,花葉兩兩相對,人若向之唱“虞美人”曲,此草便應聲自舞,又名之為“虞美人草”。因為在所有正史裡都未明確提到虞姬最後葬身何處,所以幾百年來成為人們猜度的一個不解之謎。現在基本上有四種說法。 (一)虞姬墓在江蘇省江浦縣。今天江浦縣南三十里有一個“蘭花鄉”,在蘭花鄉南七里橋林鎮西,還有一座“失姬橋”。相傳項羽垓下突圍後,達到今天江浦縣的蘭花鄉,遇到漢兵的圍追,虞姬酷愛蘭花,她頭插的蘭花曾失落在塘埂上,從此,這塘埂附近的山坡便長滿了蘭花。人們就將這口塘稱為蘭花塘,這個地方就稱為蘭花鄉。 (二)虞姬墓在距烏江約三百里的安徽定遠縣。在定遠縣境內,儲存著十多處與項羽有關的遺址、遺蹟;如相傳為霸王迷路處的“霸王寨”、劉邦追及項羽處的“劉公橋”,還有“嗟虞墩”等,總之,可以尋找出項羽在此與漢軍周旋的完整路線。《括地誌》雲:“虞姬墓在境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雲項羽美人家也。”《先牢記》也記載:“虞姬墓,在縣南六十里。”清康熙三十九年撰的《定遠縣誌》記載:“虞姬墓,即嗟虞墩,縣南六十里,近東城……山有五峰,縣七十里,舊傳項羽曾別於此。”定遠縣的虞姬墓如今已不存在,但在定遠縣當地,至今仍流傳著虞姬隨項羽達到定遠後自刎,葬在定遠縣的傳說。 (三)虞姬墓在安徽和縣。清道光年間撰寫的《和州志》有:“美人虞姬自刎後,羽將其頭繫於馬項下,突圍騎奔,乃至一山下,原插在姬發上之蘭花失落,後人變更山名為‘插花山’,山上建有廟,曰‘插花廟’,……在州北七十里陽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