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加府試,報名、保結,與考試的場次、內容同縣試差不多,只是保結廩生要多一名。府試透過後是院試。院試由學正主持。學正又名提督學院,故名。院試考兩場。第一場為正試,考八股文兩篇,試帖詩一首。第二場為複試,考八股文一篇,試帖詩一首,默寫《聖諭廣訓》。錄取後獲得生員資格,生員俗稱秀才,送入府縣學官,準備參加正式考試。
鄉試是正式考試的第一級。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因是八月考試,又稱秋闈。生員、監生、廕生、貢生、官生以及經科考合格的都可參加。考試分三場:初九為頭場,十二為第二場,十五為第三場。舉子須於前一天進場,第三天交卷出場。第一場考八股文七篇,第二場考論一篇,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錄取後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正式考試第二級。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時間是二、三月,所以又叫春闈。舉人與國子監的監生參加。為防止假冒舉人參加,順治十四年後,舉人在會試前要複試。會試有禮部主持,大總裁(主考官)為內閣學士或六部尚書。副總裁為六部侍郎、江南貢院的考棚郎或內閣學士。考試場次和內容與鄉試同。會試取中的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是最高階考試,由皇帝主持,考策問。策問是以政事、經義等設問,舉子作答。內閣擬題,皇帝選定。答題用字千字以上。舊曆四月二十一日舉行。考試三天後讀卷官送前十名呈獻皇帝。皇帝確定名次,並召見這十人,叫小傳臚。餘下取中的也由皇帝確定名次。內閣中書填寫金榜。二十五日殿試名次揭曉,以舞刀射箭為晉身之階的晚清武童在太和殿舉行名典禮,這叫大傳臚。大金榜張貼在長安街宮牆上。二十六日舉行恩榮宴。考中者為進士,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殿試後中式者除前三名外還要在保和殿舉行朝考。由皇帝命題,由欽定大臣閱卷,分別等次。
狀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其他新進士由掌院學士帶領引見,由皇帝派遣任官。有的選為庶吉士,散館後再授予官職。一般的授予六部主事、國子監博士或縣令。
舉人透過大挑也可作官。大挑開始於乾隆十七年。會試後,六年搞一次,由朝廷挑選形貌好和應對靈敏的做知縣或學官。
上面說的是正常進行的科舉考試。除此以外,清代還有制科、翻譯科和武科考試。
制科是由朝廷舉行的考試取士制度,始於兩漢,清代制科始於康熙。清朝的制科包括博學鴻詞科、經濟特科和孝廉方正科,還有經學科和臨時的召試。博學鴻詞科在康熙十八年(1679)舉行了一次,試題是“璇璣玉衡賦”一篇,“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一首。參試者143人,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授翰林官。乾隆元年(1736)舉行第二次制科考試,欽命第一場題為“五六天體之中合賦,以敬授民時聖人所先為韻”。詩題為“賦得山雞舞鏡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韻”,文題是“黃鐘為萬事根本論”。第二場題經、史、制、策各一。參加者176人,取中一等5人,授編修;二等10人,授庶吉士。二年補試續到者,取中一等1人,二等3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經濟特科考試。試題為“大戴禮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訓,與近世各國學校體育德育智育同義論”、“漢武帝造白金為幣,分為三品,當錢多少各有定值;其後白金漸賤,制錢亦屢更,竟未通行。宜用何術整齊之策”。複試首題為“周禮農工商諸政各有專官論”,次題“桓寬言外國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洩,則國用饒民用給。今欲異物外流而利不外洩,其道何由策”。186人參加考試,經過複試,僅有10多人考取。經濟特科是應貴州學政嚴修於二十四年所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複議,擬訂章程後才舉行的。大金榜孝廉方正科所舉,重在考查德行。清朝入關後在順治、康熙孝廉方正科還沒形成定製,乾隆後才成常例。值得補充說明的是,孝廉方正科考試多是虛應故事。經學科考試僅在乾隆十六年搞過一次,進士、諸生和退了休的都可參加,但他們的經學必須淵博純正,道德高尚修明,由大學士、九卿、督撫薦舉。錄取了4人:吳鼎、梁錫璵、陳祖範、顧高。前2人授為國子司業,後2人年事高,不能供職,進士題名碑授予國子監司業銜。臨時的召試是皇帝巡幸,迎鑾獻冊的進士、舉人、生員,辦了一些規定手續後,由學政會同地方督撫考試錄取。
翻譯科據商衍鎏先生考證本之於金女真進士科。翻譯科之設是為維護滿蒙語言文字。翻譯科考試只限於八旗子弟,考試不定期。根據《清史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