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薩馬蘭奇給鄧亞萍發獎結束後,高興地摟著小鄧的肩膀,拍她的臉頰,像是個慈祥的爺爺。他說:“我早就答應過要在你當奧運會冠軍時親自發獎,我做到了。”鄧亞萍說:
“開幕式中國隊人場時,我看到你對我伸出了大拇指,就知道你要我好好幹了。”大家笑成了一團。薩馬蘭奇邀請鄧亞萍再到洛桑總部做客,請教練張燮林也一起去。他深情地說:“我熱愛中國,熱愛中國的運動員。”
1996年7月31日,亞特蘭大第二十六屆奧運會上,鄧亞萍戰勝中國臺北選手陳靜蟬聯奧運會乒乓球女單冠軍後,親臨賽場觀看兩名中國運動員之間緊張激烈比賽的薩馬蘭奇對鄧亞萍的勝利感到由衷的高興,他稱讚鄧亞萍是“最能體現奧林匹克更高、更強、更快精神”的運動員,並決定再次親自給小鄧頒獎。當薩馬蘭奇將鄧亞萍獲得的第二枚奧運會金牌掛在她的脖子上時,場上場下一片歡騰,才有了這幅令人感動的“居家祖孫樂”的溫馨圖畫。
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和經濟發展中,中國始終同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共同任務中,互相支援,互相幫助。在體育事業的發展中,中國同樣堅持了這一基本原則。
中國曾向許多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包括一些體育場所設施的建設。
1985年薩馬蘭奇在非洲視察時看到中國援建非洲國家的大量體育場館後,給予中國政府和中國奧委會高度評價,並向國際奧委會建議將1986年度奧林匹克杯授予中國奧委會,以表彰中國奧委會對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奧林匹克杯是1906年根據顧拜旦的倡議而設立的。這項獎勵由國際奧委會授予為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機關和團體。獎盃儲存在國際奧委會總部洛桑博物館內。從1975年起,奧林匹克杯每年頒發一次。
根據薩馬蘭奇的建議,國際奧委會將1986年國際奧委會的最高榮譽——奧林匹克杯授予中國奧委會。
薩馬蘭奇在授獎儀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
“國際奧委會對中國政府非常尊敬,中國奧委會是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裡的重要成員,中國在世界體育領域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是第三世界的榜樣。我去過非洲,參觀了許多非洲國家,在那裡,我看到了許多由中國援建的體育設施。國際奧委會一致認為,應當感謝中國政府,表彰中國的高尚行為,因此,我帶來了奧林匹克杯這一國際奧委會擁有的最高榮耀。中國人民是友好的、熱情的,正因為這一點,每當我踏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感到溫暖,彷彿置身於友誼的海洋。”
“值得給中國發一個很大的勳章。”薩馬蘭奇強調說。
同時,薩馬蘭奇還將一枚金質奧林匹克勳章授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萬里。
奧林匹克勳章用於獎勵為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及體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體育界人士或領導人,以及為提高運動技術、成績有重大成就的運動員。這是1974年10月國際奧委會在維也納召開的第75次會議上決定的。勳章分金、銀、銅三級。金質勳章一般授予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等,銀質勳章授予體育界領導人和著名運動員。
國際奧委會從1975年開始頒發奧林匹克勳章,在國際上已有15位金質勳章獲得者。萬里是中國第一位榮獲奧林匹克金質勳章的國家領導人。1986年4月28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薩馬蘭奇親自將奧林匹克金質勳章——一枚帶有奧林匹克五環和象徵和平友誼的橄欖枝的金質勳章掛在萬里胸前。他莊嚴地說:
“為了表彰您為世界體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以及您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所提出的奧林匹克理想的忠誠,我榮幸地向您授予奧林匹克勳章。”
萬里致答詞說:
“國際奧委會授予我金質奧林匹克勳章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而且是對我國政府重視和發展體育運動的讚賞和評價。作為一個體育運動的愛好者和積極支持者,我將同我國人民一起,同國際奧委會一起,為發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繼續作出不懈的努力。”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其他一些領導人或著名人士獲得銀質獎章。1983、1984年,榮高棠、鍾師統獲得銀質獎章。1986年,黃中獲銀質勳章。1987年,李夢華、陳鏡開獲銀質勳章。1990年,陳先、路金棟和已故的宋中獲銀質勳章。1991年,陳希同、伍紹祖、張百發、張彩珍獲銀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