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儘可能幫助你們。”他一直密切關注著第11屆亞運會的籌備情況,並予以極大的支援,他曾預言:“我相信第11屆亞運會一定會得到中國人民的支援,因為我十分了解中國人民。我知道,中國人辦事認真,遵守組織紀律,又熱愛體育事業,他們把組織辦好亞運會作為一項光榮的使命。這一切都是亞運會成功的有利條件。”
亞運會召開前,薩馬蘭奇來到中國,參觀了亞運村。他對亞運村的建設表示滿意。事後,他對記者說:
“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織能力感到吃驚。在參觀亞運村時更感到震驚,那確確實實是一座可容納9千人的高水平的運動村。”
亞運會成功舉辦之後,薩馬蘭奇說:
“亞運會各方面都進行得非常成功。一個成功地組織了這一切的國家是有能力主辦奧運會的。中國擁有所有必要的體育設施,只缺少一個大型奧林匹克體育場和一個腳踏車賽場。中國申請主辦奧運會並不是沒有資本。”
對於中國在奧運會取得的成就,薩馬蘭奇總是由衷地感到高興。1992年7月27日巴塞羅那奧運會期間,薩馬蘭奇在辦公室裡親切會見了北京市奧申委的陳希同、伍紹祖、張百發等,何振梁陪見。他說:“幾年來中國為發展體育作出了許多努力並取得了好的成績,在一個新的世紀到來之際,在你們那裡舉辦一次奧運會是應該的。過去你們在奧運會的游泳比賽中默默無聞,但這次取得了金牌,給人們以震驚。中國人每取得一塊金牌,我總是很高興。1984年我親自給中國運動員發了奧運會上的第一塊金牌。……”
這中間最典型的例子也許要算薩馬蘭奇與“乒乓奇才”鄧亞萍之間的忘年神交。
鄧亞萍出身於乒乓世家,從小練就一種不服輸、不怯場的心理素質,不少人說她“人小心黑”。她不管國內比賽,還是世界大賽,也不管對手是誰,名氣多大,上得場來,牙關緊咬,雙目圓睜,能贏10分,絕不贏9分。她打球“殺”心特重,從來不受對方影響。她個子矮,手臂短,控制球的範圍小,便盡力搶在前面、打在前面、發力在前面,打出的球既狠又刁。為了這,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為了練就敏捷的步伐,彌補個矮的不足,她每天都堅持大運動量,訓練經常在腿上綁上重重的沙袋,加班加點。她的節假日,基本上在訓練館裡度過。為此,恩師張燮林經常勒令她休息,並怕她錯過吃飯時間,送去雞蛋以補泡麵之營養不足。張教頭每每談到這些,都無限感慨地說:“這種人太少了。”
艱苦的訓練加上天生的“殺氣”使鄧亞萍這位年輕的選手很快在全國嶄露頭角,多次獲得國內和國際大賽的冠軍,被譽為當今世界“第一怪球手”,威震世界乒壇。
1991年5月在日本千葉縣舉辦的世界錦標賽女單決賽中,鄧亞萍第一次從薩馬蘭奇手中接過了蓋斯特杯。9月又在松本縣舉辦了“薩馬蘭奇主席杯”乒乓球國際錦標賽。熱愛乒乓球運動的薩馬蘭奇很讚賞鄧亞萍精湛的球藝,更愛她敢於向強手挑戰又不服輸的勁頭,他曾對何振梁說過,“鄧亞萍那種不服輸的勁頭,代表了運動員的風貌。”薩馬蘭奇在親自向鄧亞萍頒授了“主席杯”後,又邀請她在方便的時候到國際奧委會總部去做客。10月鄧亞萍踐約去訪,薩馬蘭奇親自為她安排活動日程,在總部請她吃飯。活潑的鄧亞萍為薩馬蘭奇唱歌,送給主席一對健身球和一個河南家鄉的獨山玉刻。這個玉刻一直陳列在薩馬蘭奇餐廳的主要陳列櫃內。他在松本時就告訴鄧亞萍,如她能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奪冠,他一定親自發獎。
1992年7月正是巴塞羅那風光最迷人的時候,初次到巴市的鄧亞萍好像對這座城市的美麗風光、奧運村內新穎有趣的遊樂設施、別人奪得什麼金牌都不大感興趣,只是按時休息、練習、看對手比賽,一門心思琢磨製勝之道。
鄧亞萍和喬紅在女子雙打中過關斬將殺進前4名。半決賽中,以3比1戰勝韓國的玄靜和、洪次玉。決賽中,又戰勝隊友陳子荷、高軍,登上女雙冠軍領獎臺。
在女單比賽中,小鄧連克歐洲冠軍巴託菲、韓國名將玄靜和、俞順福等,一路殺人決賽,與隊友喬紅爭奪女單冠軍。
8月5日上午,女單決賽開始,薩馬蘭奇早就為看乒乓女單決賽留出了時間。決賽前半場,他一面工作一面看電視裡鄧亞萍與喬紅的冠軍爭奪戰。臨出發去賽場前他高興地對何振梁說:“到目前為止是鄧亞萍領先。”決賽後半場,腳部受傷的喬紅髮揮得很好,鄧亞萍的冠軍拿得不易,薩馬蘭奇和國際乒聯主席獲村也看得格外興奮、緊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