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和11名女子選手參賽。這次比賽沒有組織開幕式,觀眾的人數也很少。正式場合甚至沒有出現過“奧林匹克”的字樣。很多選手回國後居然沒有找到參加過奧運會的感覺。國際奧委會則直到運動會結束才作出決定,到底哪些增加的專案可算運動會的正式專案。經過幾個委員的臨時討論,決定將槌球、高爾夫球、板球和拔河定為本屆奧運會的正式比賽專案,而已經舉行過的釣魚、鴿子放飛、救火和花樣旱冰等比賽或算作表演專案,或完全不被承認。
這次比賽,東道主法國獲102個獎牌(29項第一),美國53枚(20項第一)。美國一位牙科學生阿爾文·克倫茨萊茵獲得60米跑、跳遠、110米欄和200米欄4項冠軍。
這次運動會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第一次向婦女敞開了奧運殿堂。在巴黎學習藝術的芝加哥名流瑪格麗特·阿博特因獲得9洞高爾夫球女子組比賽的冠軍而成為第一個奧林匹克女子冠軍。
第三屆奧運會於1904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美國聖路易斯市舉行。來自12個國家的681名男選手和6名女選手參賽。佔參賽選手76%的美國人幾乎壟斷了獎牌,共獲獎牌238枚(其中金牌80枚),其他11個國家共獲46枚獎牌(20枚金牌)。這屆奧運會第一次實行給奧運冠軍頒發金牌。
本屆奧運會會址一改再改,顧拜旦男爵喜歡紐約,國際奧委會看中芝加哥,但還是羅斯福總統的權力大,他選中了聖路易斯市。
聖路易斯臨時承辦奧運,準備倉促,有許多“新創作”令觀眾大跌眼鏡:400米賽跑沒有舉行預賽,13位選手一起決賽;划船的河道長度不夠;田徑跑道一圈五百多米;賽程拖了四個多月;……。
200米是在全直跑道上進行,金牌獲得者哈恩是在三位對手搶跑而被罰了後退一碼的情況下獲勝,他在200米跑中創造了21秒6的奧運會紀錄,28年後才被人打破。波格獲200米、400米銅牌,是首位獲得獎牌的黑人選手。
馬拉松比賽出現鬧劇。由於天氣炎熱,許多選手中途退出。而第一個到達終點的美國選手弗雷德·洛茨卻毫無疲態,經調查才知道他在中途搭乘汽車“跑”了17公里。洛茨被判違反比賽規則,不得不將金牌移交給第二個到達終點的隊友託·希克斯。誰知希克斯也不是“清白人”。他的教練說他在最後7英里處注射了興奮藥物,還有的說他是在吞食了一粒藥丸後跑完全程的。總之,希克斯成了奧運史上第一個靠服藥物取勝的選手。來自古巴哈瓦那的郵差卡瓦哈爾,以乞討、募款各種方式到達聖路易斯,並以“送信”的速度參加馬拉松,他得到第四名,若非在半途採蘋果耽擱太久,他可能會得到第一名。
第四屆奧運會於1908年7月13日至25日在英國倫敦舉行。共有23個國家和地區的1999名男子選手和36名女選手參加了比賽。英國獲145枚獎牌(56金),美國47枚(23金),瑞典25枚(8金)。美國人雷·尢裡在三個立定跳躍專案中(即立定跳遠、三級立定跳遠和立定跳高,這三個專案此後就被廢棄了)獲得了兩枚金牌。他在巴黎、聖路易斯和倫敦取得的8枚奧運金牌的記錄一直保持了20年。
由於義大利出現了財政問題,倫敦臨時接辦了這屆奧運會。基本來說,倫敦奧運會是最完善的一次,許多制度典範都是從倫敦奧運會開始建立實行,這歸因於英國早在十九世紀後期,就已成立各項運動協會,經驗、制度皆已成熟。
由於國旗問題,在開幕式上引起一些糾紛。瑞典和美國發現他們的國旗沒被掛起來;開幕式上,美國掌旗官在經過英國國王愛德華面前時,拒絕降旗致敬;芬蘭尚在俄國統治中,他們寧可沒有旗子自己單獨進場,也不願跟在俄國隊後面。
馬拉松比賽,本來規定全程距離為25英里,後來起點改到溫莎城堡,距離變成26英里,但是瑪麗公主又要求起跑點移到皇家育嬰室窗前,又多了385碼,這樣全程就增加到42.195公里,成為以後馬拉松比賽固定的距離了。
在馬拉松比賽中,義大利人多蘭多·皮埃特里在還剩最後一圈時搖搖晃晃地跑進了體育場。觀眾席上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但皮埃特里實在是精疲力盡了,他不斷地倒地又掙扎著爬起來,然後又倒下,前後竟然反覆了四次。此時,美國人約翰尼·海斯跑進體育場,無疑將超過那位義大利人。當皮埃特里第五次又倒下時,觀眾們不無焦慮地期盼著他創造奇蹟。這時,場地內的一位工作人員突然衝上跑道,幫助皮埃特里搶在海斯前面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