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奧委會仍然禁止1963年參加過印尼新興力量運動會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為此,印尼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宣佈抵制東京奧運會。
1968年第19屆墨西哥奧運會男子200米短跑發獎儀式上,分獲第1名和第3名的美國黑人選手史密斯和卡洛斯悄悄脫下了運動鞋。高奏美國國歌時,他們低著頭,腳蹬黑色襪子,突然舉起了戴著黑色手套的拳頭。頓時全場轟動,主席臺上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美國人布倫戴奇更是橫眉豎目,溫色難掩。兩天後,史密斯和卡洛斯被遣送回國。
布倫戴奇當然清楚,這是美國黑人對美國以及國際奧委會個別人對黑人種族歧視的公開抗議。
1962年2月,布倫戴奇領導的國際奧委會決定重新接納南非進入國際奧運大家庭。這一決定立即受到了非洲、中美洲、東歐一些國家以及蘇聯的強烈反對。它們宣告,如果國際奧委會不改變這一錯誤決定,他們將抵制奧運會。
同時,美國黑人大學生也向美國奧委會提出了幾項要求。其中包括必須禁止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參加奧運會,在美國奧運會代表隊中增加一名黑人教練,恢復因拒絕到越南打仗的阿里的拳王稱號等。黑人學生的行動立即擴充套件到整個美國社會,形成了一次全國範圍的學潮,而且他們的鬥爭要求已經不僅侷限於奧運會了。在這期間,卡洛斯還曾作為代表前往紐約會見了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馬丁·路德·金表示對學潮全力支援,但不久,他即在紐約一家旅館遭到暗殺。
美國政府的這一行動並沒有嚇倒黑人學生,反而激起了他們更大的憤怒。他們決心在更大的範圍內抗議種族歧視政策。
在黑人學生運動已經不可能被遏制的情況下,美國奧委會接受了黑人學生的請求,國際奧委會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撤消原來恢復南非參加奧運會資格的決定。
但是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並沒有因此而改變,馬丁·路德·金的冤仇未報。於是史密斯和卡洛斯在奧運會領獎臺上舉起了憤怒的拳頭。
此外,非洲國家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爭取民族平等的鬥爭也從未停止過。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前,國際奧委會邀請了實行種族歧視的羅得西亞。20多個非洲國家宣佈將抵制第20屆奧運會。國際奧委會被迫撤回了對羅得西亞的邀請。
但是,國際奧委會仍然堅持允許以色列選手參加奧運會。許多阿拉伯國家宣佈採取抵制行動,國際奧委會聽之任之,結果在奧運會期間發生了“黑九月”流血事件。
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上,非洲20多個國家因紐西蘭曾派橄欖球隊去南非比賽而抗議紐西蘭參加奧運會,先後退出了比賽,使本屆奧運會的規模比慕尼黑奧運會的規模大大縮小。
1980年,在美國總統卡特的建議下,62個國家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抗議蘇聯出兵侵略阿富汗。
1984年,蘇聯又帶領東歐一些國家抵制洛杉磯奧運會。
往事不堪回首。這些人為造成的外界因素,對於運動員個人來說,也許就毀了他的體育生命;對於一個國家的體育事業來說,也許會貽誤她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薩馬蘭奇在改革國際奧委會組織機構時,沒有忘記給佔世界人口一半的婦女留下發言權。
古代奧林匹克競技會不僅沒有女選手參賽,而且由於競技者皆赤身裸體,婦女是絕對禁止人場觀看的,敢於違犯這一戒律的婦女將會因此而丟掉性命。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第二屆開始便有了女選手參加,但是國際奧委會卻一直是男子一統天下的局面。然而這個局面在薩馬蘭奇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以後也被打破了。
薩馬蘭奇對婦女一直是很尊重的。他認為,奧林匹克精神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公平競爭。國際奧委會,不應當有種族的隔閡,不應當受政治觀點的影響,更不應該有性別的歧視。無論男人女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能力,在領導層佔有相應的地位,任何不尊重婦女的表現都應該得以糾正。
“如果說國際奧委會做了一件我為之驕傲的事情,那就是我們在國際奧委會里增添了女委員。然而這還不夠。婦女的重要地位不能只表現在體育方面,而且應當表現在各個領域。我們將更加堅定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薩馬蘭奇在國際奧委會一次執委會議上情真意切地說。
薩馬蘭奇把國際奧委會的大門向婦女敞開。1980年到1990年,共有7位婦女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她們是:委內瑞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