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4 頁)
十六英寸穿甲彈也有兩種,一是強調近距離交戰時,打擊垂直主裝甲帶的輕彈。二是強調遠距離交戰時,打擊水平裝甲的重彈。現在日本海軍與英國海軍主要使用的就是輕彈,而美國海軍“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已經裝備了重彈,帝國海軍也偏向裝備重彈。對應兩重不同的穿甲彈,其在不同交戰距離上的穿甲威力有明顯區別,因此所需要的防護裝甲厚度,乃至裝甲分配肯定有很大的差別!
正是利用這兩點,南洋艦隊希望儘量壓縮新式戰列艦的裝甲重量,減少排水量,從而用同樣的經費建造更多的戰列艦。當然,也能因此為動力系統分配到更多的重量,大幅度提高戰列艦的速度。
“少尉,你的觀點呢?”
最終,問題還是拋到了白佑彬的手上。
“其實……”稍微遲疑了一下,白佑彬說道,“在火力方面,我一直認為沒有必要與日本比拼主炮口徑。首先,過於龐大的戰列艦既不利於建造,也難以形成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戰時條件下,對帝國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另外,日本的工業技術非常薄弱。雖然有情報證明,日本正在開發的新式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了六萬噸左右,但是以日本的裝甲鋼工藝,其防護水平很難達到標稱厚度。所以,只要能夠發揮出我們的技術水平,四百毫米左右口徑的穿甲彈足以對付日本的新式戰列艦。”
谷衛東微微一笑,說道:“看來,白少尉與我們想到一塊了。”
這時候,白佑彬才發現,其他幾名軍官也朝自己笑了起來。
“這樣的話,我們抓緊時間好好總結一下。下午兩點的會議很重要,就算司令部不會完全採納我們的標準,也應該儘量強調我們的觀點,並且儘可能的推行我們的標準。”
房間內頓時熱鬧了起來,白佑彬則很少發言。
此時此刻,他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有海軍內部錯綜複雜的關係。
第一卷 民族脊樑 第二十三章 … 響亮耳光
在兩大艦隊各不相讓的情況下,下午的會議情況可想而知。
實際上,確定新式戰艦效能指標這件事原本與艦隊沒有太大的關係。
按照海軍戰艦的規劃——設計——建造流程,首先由各艦隊提交戰術要求,匯總後由司令部的後勤裝備處最佳化整合,拿出具體的效能指標,隨即向各大造船廠招標,由各大造船廠在規定期限內拿出初步設計方案,經海軍後勤裝備處稽核後,選擇最佳方案,隨即提交內閣審批,撥款下來後,造船廠開始全面設計,並按海軍規劃開工建造。
這是海軍在數百年間總結出來的,戰艦的最佳建造流程。
該流程最大的好處就是,海軍能夠從始至終的掌握艦船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從而使艦船的效能與技術指標完全在海軍的控制之中,最終建造出海軍需要的戰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了大批次建造的各式戰艦,海軍對該流程做了一些修改。
顯然,在這個流程中,艦隊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除了提交戰術要求之外,艦隊對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沒有發言權。
當然,該設計與建造流程也有缺陷,主要就是難以做到精益求精。
簡單的說,批次建造出來的戰艦在交付各支艦隊使用之後,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無法完全滿足艦隊的需要。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數量遠比質量重要。如果因為吹毛求疵而降低了艦船的建造效率,影響到了海軍的總體戰略,結果肯定是得不償失。因此,海軍之前推行的設計與建造流程更像是戰時動員機制。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簽署之後,主力艦競賽結束,大批次建造戰艦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繼續推行帶有濃烈的戰時動員機制的設計與建造流程,明顯不符合海軍的利益,也是帝國所無法承擔的。
“長江”級戰列艦在進入設計階段之後,海軍就再次修改了設計與建造流程。
當時,“長江”號已經確定分配給南洋艦隊,次艦“黃河”號則分配給東洋艦隊,原本計劃分配給北洋艦隊的“海河”號,以及分配給大西洋艦隊的“珠江”號因為超過了條約限制,最終未能建成。
為了使這兩艘最新銳的戰列艦完全滿足艦隊的要求,艦隊參與了設計工作。
從此,艦隊在戰艦的設計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或者說,艦隊提出的戰術要求對戰艦的設計方案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毫無疑問,這麼做,不但會延長設計時間,還會嚴重干擾建造工作。
“長江”級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