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沒問題,難道你還不相信我嗎?”
說完,白佑彬的目光又回到了面前的檔案上。
他沒有注意到,夏紫瑤在丟下鑰匙的時候,故意撥弄了一下別在胸前的領針,而且神色也有所變化,好像有點不高興一樣。
十五分鐘後,一盒冒著熱氣的套飯砸到了白佑彬的面前。
“謝謝……”
抬起頭來後,白佑彬看到的只是一個匆匆離開的背影。
這麼急,難道家裡有事?
笑了笑,白佑彬拿起了勺子,同時將檔案翻到了下一頁。
如同條約簽訂之後,就有人預測的那樣,《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只是一張紙,紙是包不住火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但摧毀了以大明帝國為核心的世界體系,使世界出現多極分化,還沉重的打擊了包括戰勝國在內的各主要強國。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方式,讓任何一個參戰國都覺得,和平是短暫的,下一次戰爭不會離得太遠。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實際上是各強國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為下次大戰做好準備而簽署的,具有濃烈妥協味道的限制軍備條約。
在此情況下,條約對各列強的約束力自然非常有限。
在條約到期前兩年,包括大明帝國在內,除了法國與西班牙之外,其他七個簽約國都展開了新式戰艦的基礎設計工作,並且集中力量攻克重要技術難題。比如,提高動力系統的效率,研製威力更大的火炮,改進魚雷的效能,開發新式探測技術(雷達),改進裝甲鋼的生產工藝等等。
隨著日本明確表示無意續簽,基礎研究立即進入到了實際設計階段。
也就在這個時候,帝國海軍利用每年的秘密經費,由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崇明造船廠、湛江造船廠、武漢造船廠牽頭,聯合數十家相關企業,以及科研單位,開始了三種五級新式戰艦的設計工作。
當時,幾份相關情報促使帝國海軍加快新式戰艦的研製步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帝國一共有十多個情報單位,幾乎每一個重要部門都有自己的情報單位。戰後,帝國政府推行“精兵簡政”政策,內閣十多個部門的情報單位合併為帝國情報總局,直接向帝國首輔負責。同時,海陸兩軍的情報處降級為情報局,規模也同時縮小了許多。
結果,“降級處分”不但沒有使海軍情報局被削弱,反而使海軍情報局變得更重要。
原因很簡單:新成立的帝國情報局沒能及時完成改組,也就無法及時投入工作。同時因為大量的人事調動,導致外海情報網受到嚴重破壞。結果,直到六十四年(公元1932年)年底,帝國情報局才恢復了海外情報網。
在此之前,海軍情報局成了海軍情報的主要來源。
經過數年的發展,到此時,海軍情報局已經成了帝國三大情報局之一,所發揮的作用絲毫不在帝國情報局與陸軍情報局之下。
對帝國海軍產生重大影響的情報中,海軍情報局提供的佔了三分之二。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與日本,美國海軍有關的幾份情報。
早在六十三年(公元1931年)的時候,海軍情報局就獲悉,日本準備在“長門”級戰列艦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排水量接近五萬噸,裝備三座九門十六英寸巨炮,裝甲防護遠遠超過了“條約性戰列艦”的新式戰列艦。
次年,海軍情報局又提供了一份新的情報,日本的新式戰列艦是重新設計的!
六十六年(公元1934年),海軍情報局再次發出警告,日本設計的新式戰列艦排水量接近六萬噸,主炮口徑提高到了十八英寸以上,且裝甲防護遠遠超過了現在的所有戰列艦,在海戰中足以消滅任何對手!
在密切監視日本的同時,帝國海軍情報局也在密切監視美國的一舉一動。
雖然相對於瘋狂的日本海軍而言,美國海軍更務實,也更加“尊重”《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但是美國的工業基礎更雄厚,科技實力也超過了日本。如果美國海軍需要新式戰列艦的話,研製速度肯定比日本快得多!
也就在六十六年,海軍情報局證實,美國也在暗中啟動了新式戰列艦的研製工作,其排水量在四萬噸到四萬五千噸之間,至少裝備九門十六英寸主炮,速度不會低於二十七節,裝甲防護肯定比“條約性戰列艦”好得多。
速度達到二十七節以上的戰列艦!
“快速戰列艦”的概念就此出現。同時,帝國海軍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