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戰鬥在阿爾赫西拉斯灣外面打響的時候,局勢從一開始就對西班牙大西洋艦隊極為不利。
數量上的劣勢並沒有讓陳淵洋畏首畏尾。
遠征艦隊利用夜色靠近港灣的出口,並且布好了陣列。陳淵洋將十二艘活力強大的“寶艦”(即後來的戰列艦)部署在了中央,二十艘相對弱小的“戰船”(相當於後來的巡洋艦)則分兩部分,部署在了艦隊的首尾,並且更加靠近港灣。
當第一輪炮擊打破了拂曉的平靜之後,西班牙大西洋艦隊的指揮官才知道,敵人就在門外!
可是,太晚了!
西班牙大西洋艦隊倉皇衝出海灣的時候,立即遭到了十二艘戰列艦的集中炮轟。雖然當時的實心炮彈難以擊沉戰艦,但是陳淵洋並沒有打算放過任何一艘敵人的戰艦。那些被戰列艦轟毀的西班牙戰艦立即遭到了來自巡洋艦的攻擊。
隨著巡洋艦上的官兵殺上來,西班牙戰艦很快就變成了浮在海面上的篝火堆。
戰鬥從清晨打到傍晚,是役,西班牙大西洋艦隊一百多艘戰艦中,八十二艘被擊沉,或者被焚燬,三十四艘在遭到重創後擱淺,二十一艘投降,只有三艘速度快的小船趁亂逃出了阿爾赫西拉斯灣。
這是有史記載以來的,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之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
這也是海軍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海戰。直到現在,“阿爾赫西拉斯灣海戰”仍然保留在各國海軍的教材裡面,被當作海軍經典戰役,為各國海軍數十代官兵所推崇與敬仰。
同樣的,陳淵洋也一戰成名。
更重要的是,大明帝國海軍的實力得到了印證,之後兩百多年內,再無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敢於挑戰大明帝國的海上霸權。
以當時的情況來說,暗中支援西班牙王室的法蘭西等國也受到了極大的震懾。
說白了,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在馬歡掀起的“大航海時代”中獲得了好處,特別是西歐的幾個國家,都透過對外擴張,從海外殖民地掠奪了大批財富。其中,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在歐洲國家中首屈一指。
連強大的西班牙艦隊都不是大明帝國遠征艦隊的對手,其他國家的艦隊更不值一提。
也就是說,只要陳淵洋的遠征艦隊還在歐洲海域活動,歐洲國家的艦隊就得老老實實的呆在港口裡面。
正是如此,完勝西班牙大西洋艦隊之後,陳淵洋開始了在歐洲海域的“巡洋”活動。
與此同時,大批運載著先進武器,戰爭物資的商船陸續抵達尼德蘭,向尼德蘭革命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援。
這也正是帝國推行的“以夷治夷”方針的具體表現。
具體來講,除了海上軍事行動之外,帝國並不直接介入歐洲的地面戰爭,只是透過輸送武器,戰爭資源的方式來資助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
這種方針的效果是明顯的。
一來可以避免曠日持久的地面戰爭,減少帝國的投入。二來可以減弱歐洲國家與帝國的敵對情緒。三來可以透過販賣軍械的方式獲得高額利潤。四來在長期的地面戰爭中消耗歐洲國家的國力。
實際上,帝國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到明歷二百零五年(公元1573年),西班牙首先向帝國乞和。
經過不到半年的談判,西班牙與大明帝國首先達成和解。按照簽署的條約,西班牙將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直布羅陀半島永久租借給大明帝國,而大明帝國則撤除對西班牙的海上封鎖。
同年,尼德蘭北方各省先後宣佈獨立。
三年之後,既公元1576年,尼德蘭南方再次爆發革命。因為從海外殖民地獲得了大量資源,實力逐步恢復,西班牙迅速鎮壓了新的革命。
就次,尼德蘭分成了南北兩派。
到公元1579年的時候,南方地區組建“阿拉斯同盟”,宣佈繼續效忠腓力二世。十多天後,北方各省組成“烏特勒支同盟”,宣佈永不分裂,並且制定共同的軍事與外交政策,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
到公元1609年的時候,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正式承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獨立地位。
因荷蘭省經濟最為發達,所以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又被稱為荷蘭共和國。
可以說,尼德蘭革命是大明帝國在歐洲事務中第一次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大明帝國第一次以武裝力量干涉歐洲內部事務。
從此開始,大明帝國與歐洲走上了既截然不同,又相互利用,更相互對立的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