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配置”,即任何崗位上計程車兵都要掌握除本專業之外,另外一項技能。戰艦上,能夠勝任任何一個崗位計程車兵數量超過了所需數量的三分之一。
當然,這些都離不開高強度的訓練。
萬幸的是,以白佑彬在艦隊的關係,加強訓練強度的問題還不大。至少,泗水港口司令部的後勤補給軍官不敢剋扣“秋波”號的燃料與訓練彈藥。另外,白佑彬還透過關係,找谷衛東上校特批了一筆訓練經費,並且用這筆經費建立了獎勵制度,以此激勵士兵的訓練與學習熱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的刻苦訓練,白佑彬有了第一份收穫。
在當年八月份舉行的“南洋支艦隊大比武”中,“秋波”號憑藉出色的表現,一舉拿下了驅逐艦類射擊、航海、雷擊以及補給等四個科目的第一名。白佑彬也因此一舉成名,他的訓練方式得到了江洪波的重視。
隨後,“秋波”號驅逐艦所有官兵得到了南洋艦隊一等嘉獎令。
要知道,在六十九年的“大比武”中,“秋波”號的成績在支艦隊十多艘驅逐艦中,排名倒數第三!僅僅一年的時間,準確的說,是半年的時間,白佑彬就把這支人人都瞧不起的團隊打造成了南洋支艦隊最優秀的驅逐艦團隊!
憑藉“大比武”的優秀表現,十一月,“秋波”號作為帝國海軍急先鋒,第一個抵達了雅加達,並且支援上岸作戰的陸戰隊官兵,在總督府解圍戰鬥,以及隨後撤出總督的行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秋波”號驅逐艦也因此在一年之內第二次獲得了南洋艦隊一等嘉獎令,並且隨後被帝國海軍記集體三等功一次。
白佑彬並沒有因此感到滿足。當月,他謝絕了返回艦隊司令部任職的邀請。
針對“秋波”號在“雅加達解圍行動”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白佑彬一方面繼續保持高強度訓練,另外一方面著手改進訓練方式。
當時,最嚴重的問題出在支援陸戰隊的地面戰鬥中。
在一般的海戰中,驅逐艦因為火炮口徑有限,所以炮戰基本上都發生在視覺範圍之內。即便是夜間,也可以利用探照燈,讓炮手看到目標,然後瞄準開火。可是在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時候,驅逐艦上的炮手很少能夠看到目標,只能按照槍炮長提供的炮擊資料開火。
問題就出在這裡。
按照槍炮長的命令開火,戰列艦與巡洋艦上的炮手都能做到,而且做得很不錯。問題是,誰會要求驅逐艦上的炮手也達到這個水平?
當然是白佑彬,說白了,此時白佑彬培養的不僅僅是驅逐艦官兵,而是主力艦官兵!
另外,白佑彬本來就是槍炮專業出身,對炮戰非常重視,其炮戰理論也非常踏實,因此在改進訓練方法的時候,他比任何人都做得徹底。
訓練中,白佑彬總結出了四種基本炮戰模式。
一是晝間視距內炮戰,二是夜間視距內炮戰,三是晝間視距外炮戰,四是夜間視距外炮戰。
當時,南京電子一所已經制造出了第一批艦載雷達,並且裝備到了十多艘巡洋艦上。
雖然白佑彬的“秋波”號還沒有資格裝載雷達,但是透過獲得的雷達效能資料,白佑彬已經預料到,雷達將徹底改變未來海戰方式,超視距炮戰將成為海戰決勝的關鍵。因此,提高超視距炮戰能力,是提高帝國海軍戰鬥力的重中之重。
超視距炮戰又分成了兩種,一種是遠距離炮戰,另外一種是夜間無照明時的近距離炮戰。
針對這些炮戰模式,白佑彬率領“秋波”號進行了新的訓練。
當時,幾乎沒人明白白佑彬為什麼要在一艘驅逐艦上搞這麼多的訓練。說白了,即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驅逐艦的主要武器仍然不是火炮,而是魚雷。大規模海戰中,驅逐艦的任務就是用魚雷攻擊敵人的主力艦,只有在對付敵人的驅逐艦時,才會用上火炮。說白了,驅逐艦裝備的中小口徑火炮,連巡洋艦都對付不了,又怎麼對付得了主力艦呢?
實際上,白佑彬的這套訓練方法本來就不是為驅逐艦準備的,而是為主力艦準備的。
只是,當時他還不是主力艦,甚至不是巡洋艦的艦長,只能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裡搞點名堂了。
也正是如此,當時“秋波”號上的二十多名軍官,除了戰爭初期陣亡的三人外,其他二十一人都先後成為了戰列艦艦長,其中七人後來成為了海軍將領。另外,在兩百多名士兵中,有五十四人在戰爭期間晉升為軍官,成為戰列艦槍炮長的就有四十六人,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