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頁)
更重要的是,巴拿馬運河的通航能力直接限制了美國海軍主力艦的效能。
以三十三米的寬度為限,即便美國的工程師再厲害,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也難以超過五萬噸,也就難以採用超過十六英寸口徑的主炮,裝甲防護能力難以提高。帝國海軍卻不受這個限制,因此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建造出比美國海軍更優秀的主力艦!
為了擺脫這個枷鎖,美國必須向帝國做出讓步。
結果,當帝國舉起了大棒,準備砸向日本的時候,美國不但沒有明確表態支援日本,與日本聯手對付帝國,反而向帝國搖晃起了橄欖枝,並且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斡旋,充當起了帝國與日本的調解人。
最終,蕭鼎昆利用這一機會,成功將日本逼入了絕境。
當然,有收穫,必須有付出。為了安撫美國,在出訪華盛頓的時候,蕭鼎昆與美國總統羅斯福達成了初步意向協議。隨後,雙方外交代表展開正式談判。
七十年七月八日,帝國與美國正式修訂了《巴拿馬運河管理協議》。
在該協議中,美國承諾在一年內撤走部署在棉蘭老島達沃海軍基地的艦隊,將部署在澳大利亞的西南太平洋艦隊削減一半,並且新建戰列艦在服役後兩年內不派往太平洋為交換條件,獲准將運河船閘的寬度提高到三十七米,並且獨自承擔施工費用。運河通航能力提高之後,美國將在未來二十年內,收取百分之十五的通航費,最終收回擴大運河通航能力的施工費用。
當然,錢是小事,最重要的是,美國海軍的主力艦噸位不再受到限制。
按照當時的技術標準,艦寬擴大到三十七米之後,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可以提高到七萬噸。
只不過,運河的通航能力不是說擴大就能擴大的。
當年年底,美國政府就完成了施工招標工作,次年初正式動工。按照初期工程安排,要到七十七年,即公元1945年年底,新船閘與新航道才能竣工。後來,隨著戰爭爆發,施工進度得已加快。
面對帝國的全面圍堵,被漸漸逼入絕境的日本並未束手就擒。
除了積極開拓新的海外市場,尋找新的原料進口渠道,擴軍備戰之外,給大明帝國製造事端,減輕所受到的壓力,是當時日本政府能夠採取的唯一手段。
當年十月,朝鮮王國爆發叛亂,後經證實,為日本情報機構所為。
同月,在日本情報機構的扶持下,“琉球王室成員”在夏威夷宣佈成立流亡政府,並且聲稱琉球王國為大明帝國吞併,拒不承認當年琉球國王發表的內附宣言。
十一月,爪哇發生叛亂,數萬民眾在日本情報人員的唆使下圍攻雅加達的帝國總督府。
十二月,南亞警察暴動,襲擊了帝國駐孟買的陸戰隊軍營。在持續數日的交火中,造成數十名帝國軍人,以及上千名警察與平民傷亡。
……
出人意料的是,面對日本的挑釁,蕭鼎昆竟然沒有采取任何特別措施。
只是,這些事端最終促使《涉外爭端授權法》在帝國議政院以微弱多數獲得透過。也就是說,蕭鼎昆獲得了用軍事手段處理外部衝突的權力!
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權力。
當時,一些富有遠見的政治家就已看出,在這項法案生效後,蕭鼎昆不但從議政院手裡接過了軍隊的調動權,還獲得了發動戰爭的機會。或者說,獲得了推動戰爭的能力。
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四月十五日,一件改變了歷史的重大事件發生了。
當天,帝國駐開普敦海軍陸戰隊營地遭到不名身份武裝份子的襲擊,造成十一名陸戰隊官兵死亡,三十七人負傷。在交火中,有八名武裝份子被陸戰隊打死。後經查證,其中三人為日本籍僑民。
隨後,帝國陸戰隊在駐當地軍事警察的協助下,突襲了三個日本僑民聚居點,並且搜繳了包括十五挺機槍在內的上百支槍械,數百公斤炸藥,以及用來製造炸彈的工具,引爆炸藥的雷管。行動中,軍警與日本僑民發生衝突,導致二十一名日本僑民身亡,並且逮捕了五十多名涉嫌襲擊軍營的日本僑民。
訊息傳回後,帝國舉國上下一片譁然。
幾乎同時,日本國內也爆發了針對大明帝國的示威遊行。當天晚上,一夥日本極右翼團體成員衝破警察設定的隔離線,向帝國駐日本大使館投擲了自制燃燒彈。雖然此舉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帝國國內的戰爭呼聲迅速達到了頂點。
次日,蕭鼎昆在內閣首輔府宣佈帝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