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部分(第2/4 頁)
就要離開,導致海軍中只有三分之一地熟練士兵。
軍官更突出,一名基層軍官需要四年的軍校學習,外加三年的實際鍛鍊才能成材。
也是說,透過義務招募的軍人很難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到戰爭結束地時候,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當時,帝國內閣首輔,國防大臣,以及海陸兩軍的總司令都在考慮改變兵役制度地問題,即用志願兵替換義務兵。只是在具體推行的問題上,內閣與軍隊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陳錦寬與肖萬青都希望立即推行志願兵役制,以提高軍人地積極性。
顯然,這不太切合實際情況。
先是經費問題無法得到滿足。如果所有軍人都轉為志願兵,那麼帝國每年的軍費開支將增加大概三分之一。其次是軍隊規模過於龐大,必須儘快裁減掉一批軍人,如果實施志願兵役制,必然對裁軍工作造成影響。第三是國防部即將成立,按照蕭鼎昆地想法,應該在軍事體制改革的同時推進志願兵役制,以此來加強軍事改革的力度,儘快完成軍隊轉型。
當然,現實也確實需要儘快實施志願兵役制。
在此情況下,海軍首先在基層軍官中推行了志願兵役制,即任何一名希望繼續在海軍中服役的基層軍官都可以透過簽署兵役合同的方式,從義務兵轉為志願兵,並且針對不同級別的軍官制訂了不同的服役年限。只有在達到最高年限時還沒有得到晉升的軍官,才會被解除合同。另外,即便在與帝國海軍解除了兵役合同之後,只要達到一定的服役年限,六十歲之後,每年都能從帝國海軍領到一筆養老金,並且終生享受海軍的醫療福利。
海軍能夠提前推行志願兵役制,也主要是因為海軍的特殊性。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帝國內閣就准許海軍為技術官兵提供額外待遇,即與關鍵崗位上的技術官兵簽署兵役合同,提供志願兵的待遇。
結果,陳錦寬在這個時候靈活應用了這條政策,把基層軍官全都算成了技術軍官。
這一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了帝國海軍的骨幹力量,特別是那些既年輕,又有上進心的軍官。要知道,後來在這批軍官中,誕生了上百名將領,以及三任帝國海軍元帥,五任帝國海軍總參謀長,且都為帝國海軍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當時沒有將他們留在海軍中,恐怕帝國海軍在數十年之後的面貌就會完全不一樣吧。
當然,海軍中的高階軍官肯定得到了重點照顧。
按照帝國海軍的傳統,在晉升為少校,正式進入了高階軍官的行列之後,就將與帝國海軍簽署一份聘用合同,從此成為真正的職業軍人。只是,當戰爭結束的時候,帝國海軍需要解決的不是高階軍官太少的問題,而是高階軍官太多了!
戰爭期間,很多軍官都累功晉升為了高階軍官。
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帝國海軍高階軍官與基層軍官的比例是一比六,而戰前的比例是一比十四。按照比較合理的配製,高階軍官與低階軍官的比例也不能大於一比十。
結果,當時帝國海軍必須大規模裁減高階軍官。
在戰爭結束之後的一年之內,就有上萬名校官被裁減掉了。為了避免造成一戰後那樣的軍人示威暴動,海軍給每一名被裁減的高階軍官都提供了一筆優厚的補償金,另外還保證為其子女提供現役軍官子女的待遇。
第二批需要裁減的就是將領。
萬幸的是,白佑彬以及他的幾個好友,他熟悉的幾個老部下都不在裁減的範圍之內。而讓白佑彬稍感意外的是,鄭恩博竟然在第一批裁減的將官之中。雖然最後鄭恩博並沒有離開海軍,卻也離開了關鍵職務,被派到了預備役司令部去。
相對而言,裁減將領的影響更大。
畢竟,能夠成為將領的,不但是精英,更是不折不扣的職業軍人。這些人在離開軍隊之後,除了自家有門路的,或者關係網比較廣泛的,那些平民出身的將領,或者是在戰爭期間沒有太大名氣的將領,在社會中幾乎無法找到適合的崗位。
當然,海軍對提前退役將領的待遇也是非常優厚的。
簡單的說,海軍不缺養一批將領的錢,裁減將領的主要目的是要將一群已經沒有辦法做出貢獻,卻身居高位的人驅逐住海軍,為那些有能力,有幹勁,且能夠繼續為海軍做出貢獻的年輕人,特別是高階軍官留出發展的空間。
隨後,就是轟轟烈烈的大裁軍。
作為戰區司令官,白佑彬每天都會為一大批軍人的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