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部分(第3/4 頁)
而應該儘量使用本國生產的物資。因此,重建援助的根本是資金上地援助,而不是物資上的援助。
也是說,戰後帝國需要向其他國家提供大量資金。
表面上,錢花出去了,帝國吃了很大地虧,可實際上卻能夠給帝國帶來巨大的好處。
比如,援助給其他國家的肯定是帝國金元,而其他國家拿到金元之後,不可能在本國,或者是帝國以外的任何國家購買到實物,只能從帝國購買重建所需要的物資,以及生產裝置。如此一來,就直接解決了帝國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在收回援助出去的金元的同時,帝國國內生產出來的物資與裝置就賣了出去,從而讓帝國地工廠可以開工,讓那些在戰後大量裁減下來的工人可以找到新的工作。
其次,援助分成了有償與無償二種,其中無償援助肯定不是主體。
在有償援助中,接受援助的國家肯定要為之支付必要的代價。對於美國這類的戰敗國來說,因為其國家的硬通貨都在戰爭期間遭到掠奪,就只能用資源,或者是初級工業產品來抵償援助款項。如此一來,帝國就可以逐步淘汰掉低端產業,比如礦業,紡織業等等需要大量勞動力,又沒有太高附加制的產業,集中力量發展高階製造業,最終達到佔據高階市場的目的。
對於德國這類地戰勝國來說,則可以透過用硬通貨支付的方式來獲得有償援助。
到最後,帝國必然成為世界主要地硬通貨,也就是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的最大儲備國。在此基礎之上,帝國就可以逐步用金元取代黃金等貴重金屬在國際貿易中地結算地位,從而讓金元成為世界流通貨幣。
只要金元成為了世界流通貨幣,也就是貿易結算貨幣,帝國就成功的控制了全球金融體系,為奪取金融霸權奠定了基礎。
最後,也是最重要地,透過對外援助,能夠加快帝國產業的升級速度。
從根本上講,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是其工業生產效率,即一個工人能夠生產出多少產品。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工業產品的貿易價值,即一件工業產品能夠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換取到多少其他產品。
只有當一個國傢俱備了這二個要求,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強國。
顯然,數百年來,帝國在這方面確實做得很好,而且帝國的商人與資本家早就看清楚了這一點,並且一直在這方面進行努力。
在這其中,科技實力顯得至關重要。
當然,要將科技實力轉變成真正的國家實力,還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當時,帝國就正好面臨著產業升級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但奪走了上億生命,摧毀了世界上的數個發達國家,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還誕生了一大批新技術。
比如,電子技術的進步就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料。
另外,在戰爭後期,重油裂解技術也基本上達到了實用水平。
核能的開發與利用技術也浮出了水面。雖然當時還沒有幾個人意識到航空時代與電子化時代即將到來,但是很多擁有長遠目光的商人與資本家都已在此時意識到,隨著大量在戰爭期間誕生的新技術轉入到民用產業,成為工業發展的新動力,下一輪生產力革命即將到來,隨之而來的肯定是足以影響到全世界的產業革命!
帝國要想繼續保持領先性,就必須在產業革命上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而要進行產業革命,就必須同步淘汰掉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也就是將那些高能耗,高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讓帝國的勞動者得到解放,從而能夠為新產業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顯然,幫助其他國家恢復工業基礎,是將帝國的低端產業轉移出去的基礎條件。
這一點,在帝國戰後的戰略援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對日本的戰略援助中,帝國以恢復日本的國民民生為由,將紡織業,食品加工業,乃至低端冶金業都轉移到了日本去。這樣一來,日本的大批勞動力得到了用武之地,帝國也能夠從日本進口到大量廉價商品,以滿足帝國百姓的生活需要。同時,透過向日本出售製造裝置,以及其他尖端技術,達到貿易平衡的目的。
當然,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在戰後持續了二十多年。
當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與電子時代的時候,帝國的資本家再次證明了自己的長遠目光。當時,帝國國內的主要產業就是高階製造業、航空業、汽車業、特種冶金業、電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