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經濟上的勢力很大、富裕程度也很高。當時進了《福布斯》雜誌世界億(美)元富豪榜的馬來西亞人有25名,只有一名是馬來人,其餘全是華人。大馬首富是長住香港的郭鶴年。郭鶴年說:你做生意要面對華人,做宣傳要討好馬來人,這樣你才能發達。事實正是如此,八佰伴在日本是經銷面對普通家庭的大眾化貨品,在大馬,八佰伴的貨品已算不得大眾化,較適宜中等收入的華人。和田一夫針對華人的消費水平及習慣購進貨品,並且舉行一些處理滯銷貨品的派送活動,接受物件是馬來人的慈善社團——因為政權在馬來人手中,土著居民對華人的富裕常表示出不滿。
做生意也是政治。八佰伴在以往的新加坡也遇到類似的問題。
1992年,和田一夫擬定在檳城購地建設大馬的第6號店,這是一座大型綜合性購物中心,商廈建成後,還準備在旁邊擴充套件休閒勝地,建一片以度假酒店為核心的大型熱帶園林。
印度尼西亞人口有1。8億,首都雅加達是個700萬人口的大城市。它現在的國民收入及消費水平,正適宜八佰伴在該國中心城市經營,市場前景廣闊。
然而,印尼政府禁止國外財團在本國流通領域投資,該國沒有一家外國的零售商。但印尼的製造業、開採業等,卻鼓勵外國財團投資,並積極引進國際上的政府貸款。印尼政府的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日益受到外國財團的批評,也受到外國政府的壓力。
和田一夫相信,遲早印尼政府是會開放零售市場的。
他指示專門小組,為進入印尼市場作準備。說到底,就是今後如何做華人的生意,服務於華人。
印尼的華人只佔總人口的4%,卻控制了該國的經濟命脈,擁有70%本土私人資本。印尼200家大公司,華人佔了160家。1994年入榜《福布斯》富豪榜的印尼人23人,竟全部是華人。
華人因富遭致橫禍,印尼土著人像歷史上的歐洲人仇恨富裕的猶太人那樣對待華人。1965年蘇加諾總統被推翻後,幾十萬華人在排華浪潮中遭殺害。長期以來,印尼排華活動不斷,當局禁止開辦華文學校;查封華文報紙;禁止在公共場合出現華文;禁止華人保持中國國籍,強迫加入印尼籍,並重取印尼姓名。這種情況到1990年8月印尼政府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才稍稍有些鬆動。專門小組還了解到,印尼人對日本人也沒有什麼好感。
1994年,印尼政府出臺逐步放開本國流通市場的政策。正是這一年,印尼的棉蘭地區發生了排華暴亂,土著居民焚燒華人汽車、搗毀華人商店、毆打華人商販。暴亂雖被印尼軍警很快平息,但使得東南亞的一些華人財團把已達成意向的投資計劃撤回。這對日本等外國財團投資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八佰伴要不要進入印尼市場?
信奉“間隙理論”的和田一夫說,人退我進,日本財團此時不敢投資百貨,正為八佰伴造成了一個大空間。
八佰伴在印尼的第1號店,設在首都雅加達。
泰國既是經濟蓬勃發展的地區,更是世界著名的旅遊聖地。
在泰國經濟領域最活躍的也是華人。泰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幾乎全被華人控制。泰國人擅長的是娛樂業,其他全是華人的一統天下。在進入各類富豪榜的泰國人中,只有2位是有政治背景的泰國人,另30多位全是華人。在東南亞各國,泰國人歧視外族人的情緒遠不如印尼等國的土著那麼強烈,這有利於泰國政府吸引海外資本。
於是,日本百貨商崇光、大丸、伊勢丹、東急、吉之島等,在80年代紛紛湧去泰國曼谷開業。正是這個原因,和田一夫暫時按兵不動。
等他們穩住地盤,和田一夫再尋找它們的剩餘空間,於1989年在一座建設中的大型商廈租下鋪位,租約一簽就是20年,並按照協約規定,預支了5年的租金。八佰伴還買下商廈的取名權,將此命名為“八佰伴購物中心”,業主按照和田一夫的要求,把商廈外的大型停車場,擴大到3000輛汽車的容量。
在市區發展的其他日資同行,卻沒有這個優勢,它們都擠在旺地發展。曼谷人口約650萬,汽車多達200萬輛。私車族都是富人,富人才能夠把八佰伴的貨品當日常消費。
熱衷於爭創第一的和田一夫,在泰國的首家八佰伴就爭到了兩個第一:日資商店營業面積第一、停車場容量第一。
泰國第1號店於1991年4月開幕。
和田一夫以自豪的口氣說:從簽訂租約到現在已3年,曼谷的地價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