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2/4 頁)
新學鄉的建立,也有助於平衡,避免鄭玄學術上一家獨大的局面。張涵也是用心良苦,煞費苦心了。
從科目上看,不其學鄉側重於文史,而牛山學鄉則以理工為主。大致說來,牛山學鄉便是張氏族學剔出軍事科目後的一個翻版。事實上,也差不多,張涵將族學從騶縣搬到臨淄,就將其分佈在城南。此時成立牛山學鄉,張涵就是徵用了其周邊土地,重新合併了除軍事院校以外的部分,並公開對外招生而已。為了提高牛山學鄉的地位,張涵特請岑晊擔任祭酒。適逢岑晊剛完成了兵棋推演第七版,靜極思動,便一口應允了——眼看著一個新王朝然然升起,能夠成就岑氏世家,與新王朝一起步入輝煌,也是岑晊的心願。
牛山學鄉有文史院、農學院、理工學院、建工學院、經管學院、礦業學院和工學院七所分院,囊括了歷史、經學、數學、物理、化學、工程、管理、經濟、建築、財會、機械、冶煉、勘探、博物、農業等數十個科目。
其中,文史院、農學院、理工學院、礦業學院和工學院,合併了原本的植物園、部分小作坊、實驗室、農事組、工學組和格物組——具備完整的課本,也擁有經驗豐富的老師。
建工學院則是新成立的。這些年來,張涵大興土木,修建了無數道路、橋樑、城池、水利和房舍,從而積累下了豐富的經驗,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築理論。這些老師都是行家裡手,編寫課本也是小菜一碟,但初次擔任老師,還是令他們有些忐忑。
經管學院則是最艱難的,迄今為止,還在籌備中,只有項奉一名院祭酒。管理課尚還好說,管理數目眾多的流民屯,安置龐大數量的流民,張澗累積了完備的經驗。只要他能擠出時間——這個就夠難了,完全不成問題。經濟課則連課本苜蓿I信心。張涵隨便寫了五頁紙,區區兩千餘字,定義了一些概念,還給他提出了很多課題。比如說,每年發行貨幣量以多少事宜,諸如此類簡直是無解的問題。其餘就全憑項奉自由發揮了,讓項奉是哭笑不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諸葛亮希望能夠從牛山學鄉瞭解到張涵行事、性格和喜好,以及學識。除了牛山學鄉能夠學到什麼之外,諸葛亮也注意到,新學鄉在張涵心中的地位。諸葛亮缺乏自立的條件,他想成就一番事業,匡扶天下,澄清宇內,必須選擇一方諸侯投效。而張涵便是最佳的選擇。而想要一展長才,也必須要接近主公,得到得到主公的信賴——這是人之常情。張涵麾下雄兵百萬,謀臣如雨,猛將如雲。諸葛亮若不能引起張涵的注意,何日才能出頭。
在牛山學鄉成立的時候,張涵於百忙之中,親自出席,這的確是非常重視了。岑晊也是天下聞名的名士,能教出張涵這樣的弟子,學識自也非同小可。從這一點,諸葛亮也要給牛山學鄉加上一分。況且,牛山學鄉新成立,競爭不那麼激烈,得到岑晊的青睞會更容易些兒。
當然了,諸葛亮年紀尚輕,也就能夠想到這麼多。張涵建立牛山學鄉的平衡意味,他隱隱約約若有所覺。其他種種,則完全被他忽略了。閱歷經驗的差距,不是聰慧能夠彌補的。
這些想法過於功利了,諸葛亮不曾明言,在言語中多少也有一些流露。趙夏一聽即明,羅剛多少能夠體會些兒,而嚴方就只注意了“張涵的老師”。
“嗯,去向的問題嘛,我先數數……”
諸葛亮捏了會兒手指,伸手取了張紙,奮筆疾書起來:
“1)不其學鄉;
2)牛山學鄉(農學、工學、理工、礦業、建工和經濟);
3)牛山醫園;
4)信都刑律園;
5)臨淄士官學校;
6)海曲海校(船舶設計及製造、航海);
7)青島海員學校;
8)各種工科學校;
……”
“‘各種工科學校’可以去掉了,要去上工科學校,不用來上中級學堂。再說。有了牛山學鄉,沒人會去……”
沒有人有異議,諸葛亮在其上劃了一道。同理,他也劃去了專門培養水手的青島海員學校。
“牛山醫園至少需要學習七八年以上,應該沒有人感興趣……”
諸葛亮又劃掉了醫園和海曲海校。
“好了!現在,我們只剩下不其學鄉、牛山學鄉、信都刑律園和臨淄士官學校……”
這四所學舍都是公立,其中農學院和士官學校待遇最佳,入學即有補貼,稍微節儉,便足夠日常花銷了。而其餘的,就需要在入學試中表現優良,方可獲得獎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