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1/4 頁)
穿黃色衣服立在嶺下。老頭對陳忠盛說:”你莫非是天子的使者嗎?我就是孫思邈。“陳忠盛說:”皇上讓我把雄黃賜給你。“那老頭躬身接受,然後說:”我承蒙天子賜給我雄黃,現在有表章致謝,但這裡是山野之居,沒有筆墨,請您執筆轉抄送進宮中。“陳忠盛立即讓官吏拿來筆墨之類。老頭指著一塊石頭說:”表章在那石頭上,您可以抄錄下來。“陳忠盛看那石塊,果然有一百多個紅字,確實是表章。於是就把那些字抄錄下來。寫完之後,再看老頭和石頭,全都不見了。於是陳忠盛把這事詳細地奏明唐玄宗。唐玄宗於是問陳忠盛,老頭的相貌與夢中的果然一樣,因此更感驚奇。從此,孫思邈有時候隱沒,有時候出現。鹹通末年,山下的一家百姓,有一個十幾歲的男孩,不吃葷血,父母認為他喜歡善行,讓他到白水僧院做了童子。忽然有一位遊客自稱孫處士,在院中游了一週之後,從袖中取出一包湯藥碎末交給童子說:”為我像烹茶那樣煎好。“煎好之後,處士飲了一些,把剩下的湯汁給了童子。童子覺得湯汁的味道極美,希望再給他一碗。處士說:”這藥就是為你來的!“就把方寸這樣大的一匙藥沫再讓他煎著吃。於是他便向同伴們說了。出門一看,處士已離去了。童子也乘空飛起來。眾人正在驚異,一看那煎藥的鍋子,已變成金的了。這以後也時常有見到孫思邈的人。
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字子微。博學能文,攻篆,迥為一體,號曰金剪刀書。隱於天台山玉霄峰,自號白雲子。有服餌之術,則天累徵之不起。睿宗雅尚道教,屢加尊異,承禎方赴召。睿宗問陰陽術數之事。承禎對曰:“老子經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且心目所見知,每損之尚未能已,豈復攻乎異端而增智慮哉?”睿宗曰:“理身無為,則清高矣;理國無為,如之何?”對曰:“國猶身也。老子曰:‘留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乃無私焉,而天下理。’易曰:‘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無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要。”睿宗深賞異,留之慾加寵位。固辭。無何告歸山。乃賜寶琴花帔以遣之。公卿多賦詩以送。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三十餘篇,為制序,名曰《白雲記》,見傳於世。時盧藏用早隱終南山,後登朝,居要官,見承禎將還天台,藏用指終南謂之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在天台。”承禎徐對曰:“以僕所觀,乃仕途之捷徑耳。”藏用有慚色。玄宗有天下,深好道術,累徵承禎到京,留於內殿,頗加禮敬,問以延年度世之事。承禎隱而微言。玄宗亦傳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由是玄宗理國四十餘年,雖祿山犯關,鑾輿幸蜀,及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駕,誠由天數,豈非道力之助延長耶!初玄宗登封太嶽回,問承禎:“五嶽何神主之?”對曰:“嶽者山之巨,能出雲雨,潛儲神仙,國之望者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於是詔五嶽于山頂列置仙官廟,自承禎始也。又蜀女真謝自然泛海,將詣蓬萊求師,船為風飄,到一山,見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馬承禎,名在丹臺,身居赤城,此真良師也。”蓬萊隔弱水三十萬裡,非舟楫可行,非飛仙無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禎受度。後白日上升而去。承禎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餘歲,重顏輕健,若三十許人。有弟子七十餘人,一旦告弟子曰:“吾自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常有真靈降駕。今為東海青童君、東華君所召,必須去人間。”俄頃氣絕,若蟬蛻然解化矣。弟子葬其衣冠爾。(原未注出處。查出《大唐新語》。)
司馬承禎,字子微,博學多才,善長文學。他鑽研篆書。他寫的篆書,自成一體,叫作“金剪刀書”。他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白雲子”,有服用丹藥的道術。武則天多次徵召他,他都不應。唐睿宗崇尚道教,對他屢次給予特別的尊敬。他剛應召赴京,睿宗就向他問起推斷人事吉凶禍福的事。他回答說:“《老子》上說:‘削弱權力,再削弱權力,以達到順應自然。’心中想到的,眼裡看到的事物,常常削弱慾望尚且不能做到不想不看,難道還要再鑽研異端而增加心智上的憂慮嗎?”睿宗說:“以順應自然的方法治理自身,就可以做到清高;用順應自然的方法治理國家,怎樣呢?”他回答說:“國家就像自身一樣。
《老子》上說:‘在淡泊上多注意,在寂靜處聚會真氣,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就沒有私慾了,那麼天下也就治理了。’《易經》上說:‘聖人應當按照天地的規律去修養自己的道德,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自然規律。’因此知道天不講話而守信,順應自然就能成功。順應自然的要旨就是治理國家的要旨。“睿宗深深讚賞他奇特見解,要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