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的審判最終變成了對審判者道德、情感和人性的終極審判,淋漓盡致,動魄驚心! 緊接著的段落表現大衛對老人的懺悔,以及飾演瑪麗安娜的演員和老人的爭辯。影片時空完全是跳躍交叉的,戲劇與現實交叉,物質與意識交叉,過去與現在交叉,角色與演員交叉……這種超現實的對話,這種跳躍的剪輯使影片具有一種審視和思辨的張力。是影片總體追問風格的提升。也許因為北歐人的生存環境過於沉靜吧,他們的電影作品總是充溢著一種冥思的味道,有如宗教般地拷問著人的靈魂,直逼人的情感,直逼最隱秘的內心,直逼真正的深刻,使你無處逃遁。 《不忠貞》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八音盒,最後一段音樂是八音盒發出的樂聲,莫非人類只能在緬懷中體味曾經的純貞? 電影和心靈的拷問是一種雙重的沉重。偉大的伯格曼在他剛剛64歲的時候就淡出這種藝術和靈魂的無盡煎熬了,他把接力棒交給了曾經的情感依託。 這是一種美學精神和人類精神的交接,也是世界電影史的一次沒有嘆息的交接。 麗芙·烏爾曼在本片體現出的主要風格元素: 1。 伯格曼式的冥思。 2。 延續了伯格曼式的室內心理劇,以及對個人世界心理剖析的風格。對情感、家庭、忠誠、背叛等兩性關係和人性的詩意關注。 3。 更強烈的個人色彩。連線幻想與現實,生命與死亡。 4。 對人類存在的懷疑。
《不忠貞》評論(4)
5。 伯格曼式的靜止鏡頭,長達十幾秒,甚至幾十秒,幾乎沒有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6。 舞臺劇和電影的場面排程。 7。 極其簡約,卻必不可少的音樂。 8。 結構精緻、獨特,是有力的視覺語言,體現著歐洲文明的傳統和電影家對傳統的獨到理解。
'小說'鴿之翼(一)
1910年。
倫敦地鐵。
凱蒂身著一襲深藍長裙,把本來白皙的面板映襯得近於透明。
她的目光掠過車上乘客,和一個衣著儉樸、氣質儒雅的青年男子相遇。
地鐵到站,凱蒂走出地鐵站,青年男子一直跟著,直上電梯,兩人深情凝視,熱吻。莫頓·丹希,新聞記者;困窘,卻頗有抱負。他與凱蒂深深相戀,可凱蒂的姨媽茉荻卻堅決不準出身貧寒的外甥女重蹈貧寒,兩人只能偷偷幽會。
富麗堂皇的貴族豪宅。茉荻姨媽教凱蒂化妝,她們要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茉荻總覺著凱蒂距離貴族太遠。
凱蒂身著華麗服飾站在婚禮盛會的角落裡,和滿眼紅男綠女、滿耳歡歌笑語相比,她顯得落寞、孤單。
茉荻阿姨在遠處指著她,向青年勳爵馬克數落著:那是她外甥女,母親死了,只能由她做凱蒂的監護人——這個寡居、專橫的老女人顯然樂於把凱蒂和這個獨身勳爵連在一起。
對送上門的美女,馬克這個浪蕩子一向來者不拒,他湊過去和凱蒂打招呼,他說茉荻阿姨最喜歡牽紅線,是她建議他做凱蒂的嚮導。談話中凱蒂得知馬克有一座古堡,可他並不住在那兒,他住在倫敦。凱蒂對他的古堡顯示出必然的興趣,馬克立即邀請她和茉荻阿姨擇日去古堡。
報社。莫頓和同僚在激烈辯論著社會的不公,突然看到凱蒂,兩人避開眾人,來到僻靜的樓上。
莫頓半調侃、半認真地問凱蒂:“茉荻阿姨沒給你找到丈夫?”
凱蒂:“她試過。”
莫頓把凱蒂摟在懷中:“我乾脆直接請她讓我娶你會怎樣?你覺得我不夠好嗎?你非得討好她嗎?”
“目前是這樣。”凱蒂若有所思。
一對戀人雨中泛舟,跑到岸上時已經淋得面目全非。莫頓卻執意不讓凱蒂避雨,抱住她,向她求愛。
凱蒂一邊笑著掙扎,一邊說:“你知道我的條件,我不會嫁給你。”
莫頓抱住凱蒂任憑風吹雨淋。
凱蒂只好屈服:“我答應你。”
莫頓這才和凱蒂跑進亭子,相擁著避雨。
凱蒂和莫頓約定,第二天再見面時她要一隻戒指作為情感的信物。
凱蒂回到茉荻阿姨家,馬克已經等候多時。
茉荻盯著她,追問她的行蹤。
凱蒂作出滿不在乎的樣子,說出去見了一個朋友。
馬克邀請凱蒂和茉荻第二天去他家聚餐,凱蒂說她已經約了朋友,茉荻讓她取消約會,馬克以為她去見了女朋友,慷慨地邀請她們一起來。
凱蒂說:“沒關係,不必通知‘她’。”
而後,她偷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