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升起,遮蔽了一切,一切都在黑濛濛中消失了……
作品分析(上)
《慾望的隱晦目的》是西班牙電影大師路易斯·布努埃爾的收山之作。
我們說過,西班牙是電影大國。主要理由是,在電影發展的所有重要階段西班牙都誕生過世界級的電影大師——路易斯·布努埃爾、卡洛斯·紹拉、佩德羅·阿爾莫多瓦,而其中尤其不能超越的高峰是路易斯·布努埃爾。
現代電影大師路易斯·布努埃爾(1910年—1983年)出生於西班牙的卡蘭達。在馬德里大學讀書時與加西亞·洛加、拉斐爾·阿爾貝蒂和薩爾瓦多·達利等西班牙大藝術家同學。這種經歷奠定了他日後電影創作的超現實主義風格。
1925年,為躲避獨裁統治路易斯·布努埃爾出逃法國,作為法國導演讓·愛潑斯坦的助手投身電影界。
1928年,路易斯·布努埃爾與薩爾瓦多·達利合作導演了超現實主義傑作《一條安達魯狗》。1930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長故事片《黃金時代》。兩部作品因為率先運用了象徵、省略的影像和印象主義的剪輯技巧,而歸於人類電影史最有影響的作品之列。1932年,布努埃爾完成《無糧的土地》之後,確定“懷著對人類社會問題的深切關注,致力於在銀幕上表現各種幻想”的藝術追求。
布努埃爾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維裡迪安娜》(1960年)、《沙漠裡的西蒙》(1965年)、《白日美人》(1967年)、《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1972年)等等。
布努埃爾的創作生命幾乎與現代電影的歷史一樣長久。他的所有作品——紀錄片和故事片都是電影史的傑作,集中發揮了他的幻想、冷嘲和辛辣的社會諷刺才能,在風格與實際內容上都著重表明了擺脫僵死的社會和宗教束縛的必要性,具有天才的光焰。
布努埃爾沒有系統學習過電影。《一條安達魯狗》首映之前,他認為觀眾可能會因為影片語言和思想的“超前”而怒不可遏,為了以防萬一,他在褲兜裡裝滿了石塊……
“我不常去電影院,但是喜歡觀察散場時的觀眾。電影觀眾總是沉默不語,死氣沉沉。確實,當代電影有百分之八十是瞎耽誤功夫。確有意義或者哪怕些許有趣的影片寥寥無幾。”
布努埃爾始終堅持“不能只考慮吃飽肚子而糟蹋藝術”——這是一位頗有古典主義精神的現代電影家。
布努埃爾的作品一般具有關心幻想與現實的相互作用、誇張的表演、運用象徵和離奇古怪的比喻表現人的幻想世界、誇張的視覺對比和攝影機的運動與剪輯象徵性地傳達電影家的思想、迫使觀眾自己去尋找幻想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以及針對資產階級的社會諷刺、以冷嘲的方式為主等特徵。
《慾望的隱晦目的》具有上述全部特徵。同時,由於影片故事比較完整,可以理出一條線性情節,因此也是他的後期創作中相對容易理解的作品。
影片改編於彼埃爾·盧維的小說《女人與木偶》,小說曾經4次搬上銀幕。布努埃爾受到小說男主人公的一句話的啟發,將片名定為《慾望的隱晦目的》。影片是布努埃爾對人的隱秘心態進行的又一次探索與解析,和他的許多影片一樣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
布努埃爾不諱言超現實主義對自己的影響:“對於得到承認和渴望的人的內心的自由探索,這是一種非理性的、隱晦的,一切都源於我們的衝動、我內心深處的呼喚……”超現實主義對布努埃爾是一種營養,是他表述思想的有機話語,“對於我來說,我與超現實主義者的聯絡、我的世界觀和他們的世界觀的一致,開始意味著爭取自由的鬥爭,這是始料未及的。”一位有思想的電影家絕不會為某種“主義”寫作。“影片的創作過程完全不同於解一道數學題,或一道代數方程……我從不事先設定一個虛假問題,比如慈善、貞潔、殘酷的問題,從不按照這個問題設定任務,準備好答案。我認為那種拍片方式是欺騙。”
布努埃爾的偉大源於他對人生和電影的獨特體驗。
《慾望的隱晦目的》故事相對簡單,幾乎用一句話即可概括:一個上流社會的老頭馬德奧企圖佔有美麗的女僕孔奇塔。
布努埃爾採取現實、倒敘反覆交叉的敘事結構,透過一個“簡單”故事,由淺入深地剖析了現代人類內心世界的種種隱秘慾望,剖析了人的佔有慾、複雜心態以及物質危機對人類精神危機的影響。
影片開始就營造了一種超常的氛圍:男主角馬德奧與男僕在一處豪宅中議論一個顯然與馬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