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部分(第1/4 頁)
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經無此文,淮南子墜形訓有之。
三三八七頁四行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惠棟補註本“三千”作“二千”,注云“二”一作“三”。汲本、殿本及惠棟補註本“五百里”皆作“三百里”。
今按:淮南子墜形訓作“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三三八七頁四行又使豎亥步*'自'*南極*(北)*盡於北垂王先謙謂以上文例之,“南極”上奪一“自”字,“北”字衍。今據刪補。按:淮南子作“步自北極,至於南極”。
三三八七頁五行出水者按:惠棟謂一作“出水之山者”。
三三八七頁五行*'經'*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惠棟謂“經”字當在“名山”上。今據改。
三三八七頁六行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按:惠棟謂自“東西二萬八千里”至此,皆山海經中山經之文,彼文“九”下有“十”字。
三三八七頁一二行平王東遷三十餘載至齊桓公二年張森楷校勘記謂案東遷至齊桓公二年七十九年,非三十餘載,文有訛。今案:“三”疑“七”之鬥。
三三八七頁一五行晉陽之*(國)**'圍'*據殿本改。
三三八八頁三行不過三十萬按:“三”字原鬥“二”,徑改正。
三三八八頁四行武帝乘其資畜按:汲本、殿本“乘”作“承”。
三三八八頁六行縣邑千*(四)**'五'*百八十七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前漢書地理志,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然則合計千五百八十七也,本文“四百”應是“五百”之訛。今據改。
三三八八頁七行民戶千三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按:前志作“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
三三八八頁七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按:前志作“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
三三八八頁九行口*(三)**'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人據汲本、殿本改。按:
惠棟補註引李心傳說,謂西漢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四十八口有奇,東漢戶口率以十戶為五十二口。此上雲“民戶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十四”,以十戶為五十二口計之,祗二千一百萬餘,則原作“三千一百萬”,鬥也。
三三八八頁一四行文帝*(授)**'受'*禪據殿本改。
三三八九頁二行尚有數十按:“十”字原空白,據汲本、殿本補。
三三八九頁五行郡府聽事壁諸尹畫贊按:“郡”字原空白,據汲本、殿本補。“畫”原鬥“盡”,徑改正。
三三八九頁六行罰纖厘之惡按:汲本、殿本“罰”作“貶”,“厘”作“介”。
三三八九頁一一行熒陽汲本、殿本“熒”作“滎”。按:段玉裁謂熒澤、熒陽,古無作“滎”者,淺人任意竄易,以為水名當作“滎”,不知泲水名熒,自有本義,於絕小水之義無涉也。
三三八九頁一二行有*(費)**'熒'*澤集解引惠棟說,謂“費澤”無考,案注及濟水注當作“熒澤”。今據改。
三三九0頁一行谷城前志作“谷成”。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古字通以“城”為“成”,見劉寬碑陰及韓暣別碑。
三三九0頁三行成睪汲本“睪”作“睪”,殿本作“嚱”,注同。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睪”當作“皋”,字形相涉而鬥。校補引柳從辰說,謂睪為皋之或體字,作“睪”者,蓋偶鬥缺一筆,未可概指為鬥。黃山謂睪亦可通“皋”。
三三九0頁五行新城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城”作“成”,古字通。
三三九0頁五行今名蠻中集解引惠棟說,謂說文“新城□中”,古蠻□字或相通。
按:黃山謂欒□相通,蓋古本名欒中,故說文作“□中”耳,非蠻□字相通也。說詳校補。
三三九0頁六行叄�Π矗杭�庖�荻八擔�角笆欏皡'”作“偃”。
三三九0頁一0行為地三百*(裡)**'頃'*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頁一三行在東*(官)**'宮'*西北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頁一六行伯休甫之國也按:“甫”原鬥“川”,徑改正。
三三九一頁一行馮異斬武勃*(也)**'地'*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頁四行即泉戎也按:殿本“戎”作“城”。
三三九一頁五行單氏伐東圉按:“圉”原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