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方人有深褐色面板。多數群島男子皆少有鬍鬚,或根本不長。
甌司可、羅格密及博茨人的膚色較群島王國其餘民族淺,經常有褐發、甚至金髮,淺色眼瞳,男人多半有須。他們的語言及部分信仰較接近卡耳格族而非赫族。這些遙遠的北方人可能是卡耳格後裔。卡耳格人在東方四大陸定居後,約於兩千年前又航返西方。
卡耳格大陸
群島王國東北方四大島上,居民膚色自淺褐到白,髮色自深到淺都有,除了深色瞳眸外,也有藍色、灰色。
除了甌司可島外,卡耳格及群島王國的膚色種類鮮少混雜,因北陲十分荒僻、人煙稀少,兩、三千年來,卡耳格民族對群島王國人民普遍敵視,刻意避免接觸。
卡耳格四大島嶼氣候多幹燥,但經灌溉耕耘,便頗為豐饒。卡耳格社會似乎封閉,鮮少受影響,只有南方及西方的強勢鄰居帶來負面影響。
卡耳格民族中,魔法似乎少以與生俱來的形式出現,或許是因為受到社會及主政者忽視或主動壓制。魔法除了是邪惡力量,應當畏懼躲避外,在社會中亦不受認可。因此,相較於群島王國,卡耳格人不能、不願使用魔法,使他們在各方面處於劣勢,這或許也是他們強行劫掠、入侵鄰近南陲及弓忒島之外,無意參與商業或其他交流活動的原因。
龍
歌謠及故事顯示,龍的出現早於所有生物。古赫語中,「龍」的隱喻或委婉語有「頭胎」、「至壽者」、「長兒」。(代表家裡長子的字,在甌司可語為「阿卡德」,在卡耳格語為「嘎達」,兩者均由「哈斯」衍生。「哈斯」就是太古語中的「龍」。)
弓忒與陲區散見的文獻及故事、卡耳格大陸的聖史片段、帕恩島智典晦澀神秘故事片段,皆長期為柔克學者所忽視。這些文字敘述,在最早的年代,龍與人同種,後分裂為二,彼此生活習慣或慾望均不相容,也許是長期地理分隔,造成漸行漸遠的分歧與種族差異。帕恩智識及卡耳格族傳說堅稱這是刻意分離,由分裂協議——或稱「夫爾納登」、「夫都南」——造成。
這些傳說在卡耳格大陸最東邊的胡珥胡儲存最為完整,該地的龍已退化成沒有高等智慧的動物,但胡珥胡人堅信人類與龍族的血緣關係;伴隨這些古老傳說則有近代流傳的故事:變為人形的龍、變為龍形的人,及亦龍亦人的生物。
無論分裂如何發生,自有歷史記載,人類便住在群島王國中心及其以東的卡耳格大陸,龍則留在最西端島嶼,及更遙遠的彼方。人類常不解龍族為何選擇空無大海為領土——龍是「風與火的生物」,栽入海中便會溺斃,但它們無須在水面或陸地降落。它們依憑翅膀而生,在空中、日光、星光中飛翔。龍唯一需要的地面,是崎嶇多巖處,以便下蛋、養育小龍。西陲最遠端那些狹小貧瘠的島嶼,符合這項需求。
《伊亞創世歌》並未明顯提及龍族與人類同源,或日後如何分離,但這可能是因為這篇詩歌的正本據傳以創生語寫成,年代早在分裂之前。詩中有關人龍同源的最佳證據是其中古赫語詞「阿拉斯」,此詞通常解讀為「人民」或「人類」,但語源(出自《阿特與薩阿之真符文》)是「文字生物」、「說話者」,可能正意味龍族或包含龍族。歌謠中另一個偶爾使用的詞為「阿勒拉斯」,意指「真字生物」、「說真字者」、「說真言者」,可能意指人類巫師、龍族,或兩者皆是。晦澀的帕恩智識認為,此詞同時意指巫師與龍。
龍生而通曉真語,或如格得所說,「龍及龍語為一體兩面」。即便人類最初也擁有這份天生的智識或身分,如今俱已喪失,一如早已喪失龍性。
語言
太古語,又稱創生語,是兮果乙在時間之始,用以創造地海諸島的語言,鹹認毫無界限,因它賜予萬物真名。
如上述,龍生而知曉這語言,人類則不然。不過也有例外。有強大魔法天賦,或透過人類與龍族古老血緣關係的少數人類,也天生知曉某些太古語詞彙,但多數人都必須學習太古語。操持魔法的赫族人透過師傅習得,術士及女巫學得少數,巫師學到許多,有些人則幾乎可以像龍一般流利使用。
咒文皆至少使用一個太古語詞,不過,村野女巫或術士未必確知其意。宏深咒文完全以太古語組成,只有唸誦時才得以理解。
群島王國赫語、甌司可語、卡耳格語,都是太古語的遠房後裔,這些語言皆無法編組魔法咒文。
群島王國人民說赫語,方言與島嶼同多,但未差異到彼此完全無法瞭解。
甌司可及西北二島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