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零八章 饕餮盛宴2(第2/2 頁)
超大型造船元件透過天車往來傳送,方便實施流水化生產。
當第一艘航母組裝完畢下水後,以天車為核心的起吊裝置就能像傳送帶一樣把下一艘航母已裝配好的大型元件整體吊裝到空出來的位置上,節省大量建造時間,顯著提高船塢使用效率。
1979年9月,馬卡洛夫因其卓越的工作能力被任命為黑海造船廠廠長,也正在這個時候,黑海造船廠建造航母的工作也進入快車道,0號船塢成為全蘇聯乃至全歐洲最忙碌的造船基地。
按照馬卡洛夫的設想,嶄新的“大型總段造船法”被應用於0號船塢“流水化建造航母”的偉大事業中。1983年2月22日,黑海造船廠在0號船塢為蘇聯海軍第一代大型航空母艦——“1143.5工程”首艦“第比利斯”號舉行龍骨鋪設儀式。
當“第比利斯”號工程穩步推進時,黑海造船廠在0號船塢旁邊搭建起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平臺,它的承載能力與船塢相當,在這個平臺上同時進行“庫”號姊妹艦“里加”號的大型船體總段裝配。等到“第比利斯”號於1985年12月結束船塢裝配並下水時,“里加”號的24個超大型總段已在船塢旁的平臺上裝配好了,只等兩臺芬蘭造天車和數十臺龍門吊協作搬進船塢裡面。
這還不算完,“里加”號航母的總段與總段間的對接縫線長達500多米,但馬卡洛夫等造船巨匠們考慮極為周全,事先用經緯儀測量資料加工過的對接縫淨尺寸精確到0.1毫米,以至把總段依次吊上船塢後,焊工們就能按部就班地將安裝對接縫逐一銜接起來!
馬卡洛夫對待工作卻極其嚴格,絕不允許有任何疏漏。由於對造船各個環節都瞭如指掌,他絕不允許一些技術不精的領導負責設計工作,就連那些習慣照本宣科、不思進取的幹部都會被他踢走。在建造“里加”號時,整艘航母上擁有超過3500間艙室,所有艙室都佈滿各種裝置、電纜和其他系統,如果到每間艙室停留1分鐘,就需要60小時。
作為廠長,馬卡洛夫每天早上6時就來到辦公室,用半小時處理檔案,然後在機庫裡召集車間主任和建造師們登上“里加”號,對那些必須始終處於監督之下的地方走一遍。在8時左右,大家一起在航母機庫裡召開十幾分鐘的現場會,就現場發現的問題或疏漏進行檢討,該誰負責的,誰就會遭到“責罵”。久而久之,廠裡的頭頭腦腦都把追隨廠長視察的路線稱為“馬卡羅夫大道”,在這條“大道”上充滿了一絲不苟的嚴謹,以及對國家任務的忠誠。
可以說馬卡洛夫在世界船舶製造方面,絕對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如果能夠說服對方加入黑雲集團;那麼即便只服務十年、甚至更短時間;都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情!
包首富不說勢在必得,但還是很有信心;畢竟兩人並不算陌生,之前也是合作過多次;對於馬卡洛夫廠長的性格,還是很瞭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